目標成本定價法的缺點:
①若目標成本制定不準確,則會引起價格風險;
②要經受一定時期的虧本經營,企業(yè)財務壓力較大;
③不適宜勞動密集型商品。
目標成本定價法的優(yōu)點:
①以“預期成本。為定價依據能增強商品價格的競爭能力;
②目標成本的制定有充分的彈性,有利于企業(yè)挖掘潛力。2100433B
目標成本定價法的實質,是企業(yè)對銷售的產品先定出一個可銷的目標出廠價,扣除應繳納的稅金和目標利潤后,計算出目標成本,然后通過增加產量、降低實際成本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成本。所以,目標成本是企業(yè)為實現(xiàn)定價目標,謀求長遠和整體利益而測定的計劃成本,而不是產品的實際成本。其計算公式為:目標成本=目標價格×(1-目標利潤率-稅率)
根據目標成本的計算公式,便可推得目標成本定價法的計算公式為:
價格=目標成本×(1 目標利潤率)/(1-稅率)
上式中的價格,是企業(yè)產品可銷的出廠價,一般不可改動;稅率由國家規(guī)定,也不可變動;目標利潤率是企業(yè)生產經營追求的目標,也必須爭取實現(xiàn)。因此,等式右邊的各個數(shù)據基本上是已定的;要使等式成立,只有增加產量,利用成本與反方向變動的原理,在一個時期內,使平均成本等于目標成本。
目標成本定價法,大都適用于對新產品的定價。新產品投產初期產量小、成本高,如果按批量實際成本加一定的成本利潤率定價,所定的價格必然很高,新產品就難以打開銷路。若將產品的成本計算從投產初期擴大到較大的批量,產品的單位成本就會低得多。如果按這樣的成本定價,就可使產品價格達到市場易銷的價格水平,企業(yè)就能實現(xiàn)利潤目標。但使用目標成本定價法有一個假設的前提,即增加的產量必須能在市場上銷出去。
格式:pdf
大?。?span id="aqynnkh" class="single-tag-height">249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3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yè)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工人工資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減少,大概只占總成本的5-10%,而間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傳統(tǒng)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數(shù)額越來越巨大。而且,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廠商之間競爭日益激烈,許多產品的市場單價已經逼近成本,容納不了太多的成本誤差。成本信息的準確性對于企業(yè)的經營決策、產品的價格制定等有著重大的影響。
成本定價法是以單位產品可變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固定成本和單位產品利潤,來確定商品的價格。它是以盈虧平衡分析為基礎定價的方法。成本定價法有兩種:(1) 成本外加法。以總成本加上利潤,再除以預計銷售量,來確定產品價格。這種定價方法,可為企業(yè)提供獲得一定利潤的最低可能接受的價格。(2) 平均成本定價法。根據單位平均成本的變化,確定不同生產水平的產品價格的方法。在產品成本的構成中,平均變動成本不隨產量變化,平均固定成本則隨產量的增大而逐漸減少,從而使平均成本曲線隨產量增大而成向下傾斜。
平均成本曲線定價法,是先按照預期的銷售量和平均成本曲線,確定出計算價格的基礎,例如希望出售商品50,000件,參閱下表可知其平均成本為1.40元,如擬銷售80,000件,則平均成本應為1.18元。找出不同銷售量的成本后,加上預期利潤即可確定每件產品的價格。平均成本定價法,可按不同產量水平,比較靈活地作出不同的定價。上述兩種成本定價法都沒有考慮價格需求曲線的作用,忽視價格與銷售量的相互影響,因而所定價格不一定是銷售量最大或利潤最高的價格。2100433B
質量目標按時間可分為中長期質量目標、年度質量目標和短期質量目標;按層次可分為企業(yè)質量目標、各部門質量目標以及班組和個人的質量目標;按項目可分為企業(yè)的總的質量目標、項目質量目標和專門課題的質量目標。要制定合理的企業(yè)質量目標,首先要明確企業(yè)存在什么問題,知道企業(yè)的強項和弱項,針對企業(yè)現(xiàn)狀和市場未來的前景來制定企業(yè)目標。
第一,找出企業(yè)現(xiàn)存的弱項和存在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顧客投訴、質量審核的結果、管理評審結果、統(tǒng)計分析結果、不合格出現(xiàn)的情況、糾正或預防措施等等來發(fā)現(xiàn)企業(yè)的問題,找出企業(yè)的弱項。從而找出質量目標所要解決的包括不合格、缺陷、不足和與先進的差距等問題。
第二,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確定問題的范圍。在一個企業(yè)中也許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但是,那些是重要的,必須解決的,我們需要考慮其對企業(yè)的影響程度,來確定是否將其制定在企業(yè)質量目標當中,同時考慮這些問題所影響的時間、人員以及資源配置情況。從而,將那些對企業(yè)影響大的問題找出來制定質量目標。
第三,由所存在的問題引導出質量目標。依據企業(yè)存在的問題制定的質量目標才具有針對性和挑戰(zhàn)性,才能在實施過程中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我們發(fā)現(xiàn)企業(yè)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對產品進行創(chuàng)新,據此我們可制定出“開發(fā)若干新產品”的質量目標;發(fā)現(xiàn)產品的合格率較低,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合格率水平點;發(fā)現(xiàn)企業(yè)質量損失率太高,可以制定一個新的質量損失率標準。
第四,為了使企業(yè)質量目標便于實施并真正起到作用,我們制定的質量目標必須滿足以下要求:第一,包括滿足產品要求所需的內容。即應當包括對產品的不低于顧客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質量要求;第二,質量目標應是可測量的。只有這樣,質量目標是否完成或完成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得到有效地評價,也才能對其完成的好壞進行考核;第三,質量目標的挑戰(zhàn)性。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目標,往往難以有激勵作用,過分保守,就失去了制定質量目標的意義。但是,也不能脫離企業(yè)實際情況,而一味定得越高越好。質量目標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要通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這樣,才能使質量目標成為促進持續(xù)改進的動力,才能實現(xiàn)其“增值”作用。
注冊會計師了解了認定,就很容易確定每個項目的具體審計目標,并以此作為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基礎。
(一)與各類交易和事項相關的審計目標
1.發(fā)生:由發(fā)生認定推導的審計目標是已記錄的交易是真實的。例如,如果沒有發(fā)生銷售交易,但在銷售日記賬中記錄了一筆銷售,則違反了該目標。
發(fā)生認定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層是否把那些不曾發(fā)生的項目記入財務報表,它主要與財務報表組成要素的高估有關。
2.完整性:由完整性認定推導的審計目標是已發(fā)生的交易確實已經記錄。例如,如果發(fā)生了銷售交易,但沒有在銷售日記賬和總賬中記錄,則違反了該目標。
發(fā)生和完整性兩者強調的是相反的關注點。發(fā)生目標針對潛在的高估,而完整性目標則針對漏記交易(低估)。
3.準確性:由準確性認定推導出的審計目標是已記錄的交易是按正確金額反映的。例如,如果在銷售交易中,發(fā)出商品的數(shù)量與賬單上的數(shù)量不符,或是開賬單時使用了錯誤的銷售價格,或是賬單中的乘積或加總有誤,或是在銷售日記賬中記錄了錯誤的金額,則違反了該目標。
準確性與發(fā)生、完整性之間存在區(qū)別。例如,若已記錄的銷售交易是不應當記錄的(如發(fā)出的商品是寄銷商品),則即使發(fā)票金額是準確計算的,仍違反了發(fā)生目標。再如,若已入賬的銷售交易是對正確發(fā)出商品的記錄,但金額計算錯誤,則違反了準確性目標,但沒有違反發(fā)生目標。在完整性與準確性之間也存在同樣的關系。
4.截止:由截止認定推導出的審計目標是接近于資產負債表日的交易記錄于恰當?shù)钠陂g。例如,如果本期交易推到下期,或下期交易提到本期,均違反了截止目標。
5.分類:由分類認定推導出的審計目標是被審計單位記錄的交易經過適當分類。例如,如果將現(xiàn)銷記錄為賒銷,將出售經營性固定資產所得的收入記錄為營業(yè)收入,則導致交易分類的錯誤,違反了分類的目標。
(二)與期末賬戶余額相關的審計目標
1.存在:由存在認定推導的審計目標是記錄的金額確實存在。例如,如果不存在某顧客的應收賬款,在應收賬款試算平衡表中卻列入了對該顧客的應收賬款,則違反了存在性目標。
2.權利和義務:由權利和義務認定推導的審計目標是資產歸屬于被審計單位,負債屬于被審計單位的義務。例如,將他人寄售商品記入被審計單位的存貨中,違反了權利的目標;將不屬于被審計單位的債務記入賬內,違反了義務目標。
3.完整性:由完整性認定推導的審計目標是已存在的金額均已記錄。例如,如果存在某顧客的應收賬款,在應收賬款試算平衡表中卻沒有列入對該顧客的應收賬款,則違反了完整性目標。
4.計價和分攤: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恰當?shù)慕痤~包括在財務報表中,與之相關的計價或分攤調整已恰當記錄。
(三)與列報相關的的審計目標
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的認定正確只是為列報正確打下了必要的基礎,財務報表還可能因被審計單位誤解有關列報的規(guī)定或舞弊等而產生錯報。另外,還可能因被審計單位沒有遵守一些專門的披露要求而導致財務報表錯報。因此,即使注冊會計師審計了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的認定,實現(xiàn)了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的具體審計目標,也不意味著獲取了足以對財務報表發(fā)表審計意見的充分、適當?shù)膶徲嬜C據。因此,注冊會計師還應當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及相關事項在財務報表中列報的正確性實施審計。
1.發(fā)生及權利和義務:將沒有發(fā)生的交易、事項,或與被審計單位無關的交易和事項包括在財務報表中,則違反該目標。例如,復核董事會會議記錄中是否記載了固定資產抵押等事項,詢問管理層固定資產是否被抵押,即是對列報的權利認定的運用。如果抵押固定資產則需要在財務報表中列報,說明其權利受到限制。
2.完整性:如果應當披露的事項沒有包括在財務報表中,則違反該目標。例如,檢查關聯(lián)方和關聯(lián)交易,以驗證其在財務報表中是否得到充分披露,即是對列報的完整性認定的運用。
3.分類和可理解性:財務信息已被恰當?shù)亓袌蠛兔枋?,且披露內容表述清楚。例如,檢查存貨的主要類別是否已披露,是否將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列為流動負債,即是對列報的分類和可理解性認定的運用。
4.準確性和計價:財務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額恰當。例如,檢查財務報表附注是否分別對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等存貨成本核算方法作了恰當說明,即是對列報的準確性和計價認定的運用。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