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解讀近代日本學者對中國建筑的考察與圖像記錄 | 作????者 | 賀美芳 |
---|---|---|---|
出版社 |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21年3月1日 |
開????本 | 16 開 | 裝????幀 | 平裝 |
ISBN | 9787112253173 |
內(nèi)容簡介
本書關注的是20世紀初期至1945年之間日本對中國建筑的圖像記錄。從微觀上說,這些圖像記錄見證了近代日本學者中國建筑觀與遺產(chǎn)觀的形成過程。從宏觀上看,它們也見證了亞洲主義背景下近代日本建構中國建筑史學和建構以中國為主體的東洋建筑史學的過程。同時,這些記錄更作為一種結果參與到了亞洲主義的建構中,是近代日本學者亞洲想象的表達方式與具體體現(xiàn)。本書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解明以伊東忠太和關野貞為代表的近代日本學者的中國建筑觀和遺產(chǎn)觀的形成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同亞洲主義所發(fā)生的關聯(lián)。與此同時,日本學者作為“信息源”和“催化劑”的角色間接參與了近代中國自身建筑史學的建構,也是本書關注的內(nèi)容。 2100433B
中國建筑與外國建筑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xiàn),它反映了物質(zhì)和自然環(huán)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tài)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1. 建筑材料的不同,體現(xiàn)了中西方物質(zhì)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
中國建筑 是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碼 簡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是這個公司的控股方。中國建筑國際---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負責海外業(yè)務的一個子公司。
中國建筑 是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碼 簡稱。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是這個公司的控股方。中國建筑國際---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負責海外業(yè)務的一個子公司。
格式:pdf
大?。?span id="jdxeeyt" class="single-tag-height">28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6
日本近代建筑發(fā)展曲折而多變,如今的日本已成為建筑強國,對于中國建筑發(fā)展很有參考意義,本文通過對日本近代建筑部分內(nèi)容進行提煉,闡述日本如何結合西方新建筑思想與本國的東方營造之術的過程,并對中國建筑發(fā)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格式:pdf
大小:28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5
過去的2月份,中國建筑界喜遇兩件好事:兩院院士吳良鏞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澍獲世界建筑“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r\n這些榮譽給中國建筑界重塑了聲望,筆者認為,對于這兩項大獎的取得,建筑界應該多一些思辯與內(nèi)省。
本書是研究日本近代建筑發(fā)展史的經(jīng)典之作,代表了20世紀60-70年代日本學者關于日本近代建筑發(fā)展史的研究成果,并從日本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角度詮釋這一階段的建筑歷史,是對建筑有興趣的人必備的一本書。
一般來說,熱成像過程會得到受測目標區(qū)域或物體的溫度分布圖,并以不同的顏色標注出來,構成了一幅溫度梯度圖像。通過顏色和溫度的對應表,可以看出目標物體的溫度分布,通常也可以看出目標的輪廓。
對于熱圖像中的信息,往往分為直觀可見的部分和隱含的部分,可簡稱為直接信息和隱含信息。對于直接信息,關注的地方多是高溫度區(qū)域、目標的輪廓、溫度突變的點或線、溫度的變化趨勢等;對于隱含信息,需要一定的圖像處理算法以便進一步觀察,詳見數(shù)字圖像處理。
《近代中國建筑學的誕生》闡述的是有關中國近代的建筑學誕生的歷史,是追溯清末民初中國對“建筑”認識從古代向近代轉換軌跡的歷史。全書共分5個章節(jié),具體內(nèi)容包括中國古代“建筑”的概念、近代中國“建筑學”學科的誕生——清末建筑學的導入、民國初期的建筑學的發(fā)展之二——美術建筑的提倡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