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標準模型 | 外文名 | Standard Model, SM |
---|---|---|---|
含????義 | 一套描述強力等的理論 | 創(chuàng)立原因 | 受楊振寧的非阿貝爾場論啟發(fā) |
在W玻色子、Z玻色子、膠子、頂夸克及粲夸克未被發(fā)現(xiàn)前,標準模型已經(jīng)預測到它們的存在,而且對它們性質的估計非常精確。
CERN的大型電子-正子對撞機測試并確定標準模型有關Z玻色子衰變的預測。
雖然標準模型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很成功,但它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模型中包含了許多參數(shù),如各粒子的質量和各相互作用強度。這些數(shù)字不能只從計算中得出,而必須由實驗決定。弱電對稱破缺還沒有滿意的解釋。再次,理論中存在所謂的自然性問題。最后,這理論未能描述引力。
首個與標準模型不相符的實驗結果在1998年出現(xiàn):日本超級神岡中微子探測器發(fā)表有關中微子振蕩的結果,顯示中微子擁有非零質量。標準模型的簡單修正(引入非零質量的中微子)可以解釋這個實驗結果。這個新的模型仍叫做標準模型。
大統(tǒng)一理論是標準模型的一個擴展。它假設SU(3)、SU(2)及U(1)群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對稱群的成員。只有在高能狀態(tài)(比現(xiàn)時實驗能達到的能量還要高)這個對稱性才能保存;在低能狀態(tài),它自發(fā)破缺到SU(3)×SU(2)×U(1)。第一個大統(tǒng)一理論(SU(5)大統(tǒng)一)是由Georgi及Glashow于1974年提出的。其它流行的還有SO(10)和E(6)大統(tǒng)一模型。
解決自然性問題的主要方案包括藝彩理論(technicolor theory),超對稱模型,額外維度等等。超弦模型則是描寫包括引力在內所有基本現(xiàn)象的終級理論的最主要代表。
許多標準模型的擴展都預言了質子衰變。這一現(xiàn)象沒有為實驗所證實。
普遍認為對于標準模型的最初研究是謝爾登·格拉肖在1960年發(fā)現(xiàn)的電弱相互作用。在1967年,史蒂文·溫伯格和阿卜杜勒·薩拉姆將希格斯機制引入格拉肖的弱電理論,形成我們看到它的形式。希格斯機制被普遍的認為能夠解釋粒子的質量來源,包括W及Z玻色子、費米子(夸克,輕子和重子)。
1973年發(fā)現(xiàn)由Z玻色子引起的弱中性流之后,電弱理論被廣泛的接受。由此貢獻,薩拉姆和溫伯格獲得1979年的諾貝爾獎。W和Z玻色子在1981年被實驗所發(fā)現(xiàn),而他們的質量已經(jīng)被當時所逐步建立的標準模型預言了。
2018已經(jīng)下架了沒有程序可以共享了可以找官方客服或者是分支索取
BIM模型的標準一般達到LOD300到350就是可交付的模型,一般交付的模型有兩個:一個是設計圖紙翻模,一個是深化設計后的模型。最后要達到的標準是能達到施工圖標準直接出圖。
瀑布模型:將軟件生命周期劃分為制訂計劃、需求分析、軟件設計、程序編寫、軟件測試和運行維護等六個基本活動,并且規(guī)定了他們自上而下、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級下落。其優(yōu)點是:可以規(guī)范化過程,有...
標準模型共61種基本粒子(見表)包含費米子及玻色子——費米子為擁有半奇數(shù)的自旋并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這原理指出沒有相同的費米子能占有同樣的量子態(tài))的粒子;玻色子則擁有整數(shù)自旋而并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簡單來說,費米子就是組成物質的粒子而玻色子則負責傳遞各種作用力。
種類 |
世代 |
反粒子 |
色 |
總計 |
|
---|---|---|---|---|---|
夸克 |
2 |
3 |
成對 |
3 |
36 |
輕子 |
2 |
3 |
成對 |
無色 |
12 |
膠子 |
1 |
1 |
自身 |
8 |
8 |
W粒子 |
1 |
1 |
成對 |
無色 |
2 |
Z粒子 |
1 |
1 |
自身 |
無色 |
1 |
光子 |
1 |
1 |
自身 |
無色 |
1 |
希格斯粒子 |
1 |
1 |
自身 |
無色 |
1 |
總計 |
61 |
電弱統(tǒng)一理論與量子色動力學在標準模型中合并為一。這些理論都是規(guī)范場論,即它們把費米子跟玻色子(即力的中介者)配對起來,以描述費米子之間的力。由于每組中介玻色子的拉格朗日函數(shù)在規(guī)范變換中都不變,所以這些中介玻色子就被稱為規(guī)范玻色子。標準模型所包含的玻色子有:
膠子-強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8種
光子-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只有1種
W及Z玻色子-弱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3種
希格斯粒子- 引導規(guī)范群的自發(fā)對稱性破缺,與費米子有湯川耦合,亦是慣性質量的源頭。
實際上規(guī)范玻色子的規(guī)范變換是可以準確地利用一個稱為“規(guī)范群”的酉群去描述。強相互作用的規(guī)范群是SU(3),而電弱作用的規(guī)范群是SU(2)×U(1)。所以標準模型亦被稱為SU(3)×SU(2)×U(1)。在眾玻色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不是規(guī)范玻色子。而負責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引力子則未能被包括在標準模型之中。
標準模型包含了十二種“味道”的費米子。組成大部分物質三種粒子:質子、中子及電子,當中只有電子是這套理論的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只是由更基本的夸克,受強作用力吸引而組成。以下的標準模型的基本費米子:
費米子可以分為三個“世代”。第一代包括電子、上及下夸克及電中微子。所有普通物質都是由這一代的粒子所組成;第二及第三代粒子只能在宇宙射線或是高能實驗中制造出來,而且會在短時間內衰變成第一代粒子。把這些粒子排列成三代是因為每一代的四種粒子與另一代相對應的四種粒子的性質幾乎一樣,唯一的分別就是它們的質量。例如,電子跟μ子的自旋皆為半整數(shù)而電荷同樣是-1,但μ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二百倍。
電子與電中微子,以及在第二、三代中相對應的粒子,被統(tǒng)稱為輕子??淇藫碛幸环N叫“色”的量子性質,并且與強作用力耦合。強作用力不同于其他的作用力(弱力、電磁力、重力),會隨距離增加變得越來越強。由于強作用力的色禁閉特性,夸克永遠只會在色荷為零的組合中出現(xiàn)(如介子、重子),這些不同的組合被統(tǒng)稱為“強子”。
實驗中確認的強子有兩種:由三顆夸克組成的費米子,即重子(如質子及中子);以及由夸克-反夸克對所組成的玻色子,即介子(如π介子)。而由五個夸克所組成的五夸克粒子,實驗上的結果仍有爭議。
主要題目: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大統(tǒng)一理論、萬有理論、宇宙論、非標準宇宙論、物理學、物理學歷史、科學政策
理論物理學:弦論、規(guī)范理論
粒子物理學:光子、電子、基本粒子、規(guī)范玻色子、味、μ子、中性子、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重子數(shù)、輕子數(shù)、太陽中微子問題、光微子
概念:超對稱、基本相互作用、精細結構常數(shù)
重要實驗:中子電偶極矩、超環(huán)面儀器、大型離子對撞機實驗
格式:pdf
大?。?span id="qeemgrd" class="single-tag-height">238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4
三維城市模型 ( 3DCM)的研究是近年來 GIS領域內的一個研究熱點 ,在交通、地質、礦山、城市測繪、環(huán)保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對 3DCM而言 ,目前還缺少一個統(tǒng)一、完備的數(shù)據(jù)模型 ,作者對 GIS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建模 ,以三維城市建筑物可視化模型為例 ,提出了基于 OBJ標準模型文件的面向對象建筑物三維數(shù)據(jù)模型。用實例論證了模型的正確性和高效性
格式:pdf
大?。?span id="k2i4a4m" class="single-tag-height">238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3
基于標準模型的風壓數(shù)值計算——出結構風壓的研究和分析手段分為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及數(shù)值計算。數(shù)值求解流體力學方程(CFD)因為花費低、周期短、損耗小而得到了廣泛應用。對標準模型風壓進行了數(shù)值分析,并與風洞試驗數(shù)據(jù)做了比對。結果表明:數(shù)值模擬風洞計算...
標準模型包括三代輕子和三代夸克,以及傳遞相互作用的光子、膠子、W、Z玻色子和已被實驗發(fā)現(xiàn)的產生所有粒子質量的希格斯粒子。標準模型是SU(3)XSU(2)XU(1)群產生出來的。描述夸克和膠子相互作用的是SU(3)群,研究本類相互作用的是量子色動力學;描述弱電相互作用的是SU(2)XU(1)群,描述他們的是量子電動力學。2100433B
4.1.1 模型中需要共享的數(shù)據(jù)應能在建設工程全生命期各個階段、各項任務和各相關方之間交換和應用。
4.1.2 通過不同途徑獲取的同一模型數(shù)據(jù)應具有唯一性。采用不同方式表達的模型數(shù)據(jù)應具有一致性。
4.1.3 用于共享的模型元素應能在建設工程全生命期內被唯一識別。
4.1.4 模型結構應具有開放性和可擴展性。
4.2.1 BIM軟件宜采用開放的模型結構,也可采用自定義的模型結構。BIM軟件創(chuàng)建的模型,其數(shù)據(jù)應能被完整提取和使用。
4.2.2 模型結構由資源數(shù)據(jù)、共享元素、專業(yè)元素組成,可按照不同應用需求形成子模型。
4.2.3 子模型應根據(jù)不同專業(yè)或任務需求創(chuàng)建和統(tǒng)一管理,并確保相關子模型之間信息共享。
4.2.4 模型應根據(jù)建設工程各項任務的進展逐步細化,其詳細程度宜根據(jù)建設工程各項任務的需要和有關標準確定。
4.3.1 模型擴展應根據(jù)專業(yè)或任務需要,增加模型元素種類及模型元素數(shù)據(jù)。
4.3.2 增加模型元素種類宜采用實體擴展方式。增加模型元素數(shù)據(jù)宜采用屬性或屬性集擴展方式。
4.3.3 模型元素宜根據(jù)適用范圍、使用頻率等進行創(chuàng)建、使用和管理。
4.3.4 模型擴展不應改變原有模型結構,并應與原有模型結構協(xié)調一致。
GB/T23703.1-2009的本部分提出了知識管理的概念模型和過程模型,重點闡述了概念模型的基本框架,對于框架中的具體要求見GB/T23703.1-2009的其他部分,過程模型的要求在知識管理體系相關標準中規(guī)定。
a)概念模型
示意圖圖為概念模型。知識管理應根據(jù)組織的核心業(yè)務,鑒別組織的知識資產,開展管理活動:鑒別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共享知識和應用知識;知識管理的實施,應從三個維度建設組織內的知識管理基礎設施,即組織文化、技術設施、組織結構和制度。
b)過程模型
知識管理體系作為組織整體管理體系的一部分,與其他管理體系的過程保持一致,分為知識管理的策劃、實施、評價、改進四個過程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