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防御技術》力求為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勘察設計部門、工程建設部門和震災防御管理部門搭建一座橋梁,促進科學技術的轉化和應用,提高重大工程與城鄉(xiāng)基礎設施的地震安全水平。
投稿請按如下順序打印文章標題,作者姓名,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其中文章標題、作者姓名、單位、摘要、關鍵詞、圖名、表名須同時提交英文版。
圖件要求準確清晰。計算機繪圖,激光打印,也可用黑墨繪制。
參考文獻在文中標注采用著者姓名和出版年制。
據(jù)2019年12月4日中國知網(wǎng)顯示,《震災防御技術》共出版文獻量976篇。
據(jù)2019年12月4日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顯示,《震災防御技術》共出版文獻量974篇、基金論文量為798篇。
《震災防御技術》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2017年版)等來源期刊,被《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中國科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中國數(shù)字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shù)據(jù)庫(日)(2018)等收錄。
據(jù)2019年12月4日中國知網(wǎng)顯示,《震災防御技術》總下載次數(shù)115994次、總被引5625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549、(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434。
據(jù)2019年12月4日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顯示,《震災防御技術》被引量4718次、下載量27613次、據(jù)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shù)據(jù)顯示,《震災防御技術》影響因子為0.70,在全部統(tǒng)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1875名,在天文學地球科學類(226種)中排第115名。
刊登內容
《震災防御技術》主要刊登地震區(qū)劃、場地安全性評價、工程結構與生命線設施震災防御、地震小區(qū)劃與地震活斷層探測、城市震害預測、工程地基勘測、地震應急救援、地震信息網(wǎng)絡、地震災害評估、儀器研制等。
主要欄目
《震災防御技術》設有論文、國內外進展、政策、法規(guī)等欄目。
讀者對象
該刊發(fā)行面向相關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工程設計院、勘測設計院、震災防御工程建設單位、各級震災防御管理部門和事業(yè)單位及個人。
據(jù)2019年12月《震災防御技術》編輯部官網(wǎng)顯示,《震災防御技術》編輯委員會有編委73人,顧問8人。
職務 |
姓名 |
---|---|
委員 |
王飛、王亞勇、王華林、王紹博、王松、王曉青、王翠坤、尤惠川、冉勇康、馮啟民、馮希杰、葉建青、田勤儉、石玉成、喬森、劉晶波、孫柏濤、孫景江、孫銘心、安衛(wèi)平、安曉文、閆維明、朱俊峽、何正勤、宋新初、蘇剛、蘇經(jīng)宇、張世民、張守潔、張裕明、李大輝、李衛(wèi)東、李宏男、李亦綱、楊 沈、楊偉林、楊曉平、汪一鵬、閔 偉、陸鳴、陳文彬、陳國興、周克森、羅奇峰、金學申、郭明珠、侯康明、俞言祥、姚大全、胡 平、胡 曉、趙鳳新、趙成剛、黨光明、唐榮余、唐 毅、聶永安、袁道陽、郭迅、郭玉貴、郭殷良、陶壽福、高戰(zhàn)武、高艷平、常向東、黃昭、溫增平、彭蘇萍、謝富仁、鄢家全、雷建成、鮑衛(wèi)剛、廖旭 |
顧問 |
丁國瑜、 胡聿賢、 陳厚群、周錫元、時振梁、田勝清、侯忠良、戴聯(lián)筠 |
資料來源 : |
入侵檢測(Intrusion Detection)是對入侵行為的檢測。它通過收集和分析計算機網(wǎng)絡或計算機系統(tǒng)中若干關鍵點的信息,檢查網(wǎng)絡或系統(tǒng)中是否存在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和被攻擊的跡象。入侵檢測作為一...
日本“瞻前顧后”應對地震 ? 日本列島位于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和北美大陸板塊的交界地帶,地震發(fā)生頻繁。據(jù)統(tǒng)計,全球每年有10%的地震發(fā)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qū)。因此,在眾多防災工作中,日本尤...
防御臺風的措施:1.水利部門在臺風來臨前要檢查水庫、水塘、圍堤等水利設施進行檢查。 2.城市內河管理處應騰出足夠的水位,防止內河水暴漲,漫上河堤。 3.高水位運行的水庫,應按訊控水位嚴格控制調度。 4...
2006年,《震災防御技術》創(chuàng)刊,為季刊。
2014年1月,《震災防御技術》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同年11月,《震災防御技術》入選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職務 |
姓名 |
---|---|
主任 |
陰朝民 |
副主任 |
杜瑋、賀欽、崔秋文 |
名譽主編 |
盧壽德 |
主編 |
高孟潭 |
資料來源: |
格式:pdf
大?。?span id="xz61i0u" class="single-tag-height">2.3M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7
WebGIS技術在地震災害防御中的設計探討
地震災害防御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減輕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經(jīng)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因此,該體系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當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震災害防御體系的建立,應該以提高城市、農村、各類工程的防震減災能力為目標,以逐步完善構成防震減災能力的各相關指標因素為舉措。我們應該努力確?!案唢L險的城市”的地震安全;盡快改變“不設防的農村”的現(xiàn)狀;增強重大工程、生命線工程、可能發(fā)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以及核電站和核設施工程的抗震能力和設防水平;提高震害防御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完善技術支撐體系;完善地震災害防御的法規(guī)政策、組織管理和宣傳教育保障體系。
回良玉強調:進一步提升地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
2013年1月7日,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lián)席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長回良玉主持會議并講話中國城市低碳經(jīng)濟網(wǎng)他強調,要堅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斷完善地震監(jiān)測預報體系,強化震災防御基礎,提高應急救援水平,全面提升災害防范應對能力,有效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
會議聽取了中國地震局等有關部門和專家關于我國2012年及近年來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的匯報,研究部署了2013年防震減災重點任務。回良玉指出,過去的十年,我國地震活動頻繁,數(shù)量之多、強度之大、災害之重歷史罕見,特別是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樹強烈地震。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黨政軍民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奮勇奪取汶川、玉樹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重大勝利,有力有序推進和加強防震減災體系建設,確立了“突出重點、全面防御,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御”的戰(zhàn)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防震減災道路。
回良玉強調,各地區(qū)、各有關部門對當前全球大震活躍的形勢要有清醒的認識,積極破解影響和制約防震減災工作的突出問題,扎扎實實做好2013年工作。一要突出做好地震危險區(qū)、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震情的跟蹤分析,加強會商研判。二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當前城鄉(xiāng)民居抗震設防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著力提升抗震設防水平。三要在組織、預案、隊伍、物資等各個方面全面做好抗震救災準備,進一步增強應急救援能力。四要加強科普宣教,普及地震災害知識,切實提升公眾防災意識。五要強化政策支持,推進工作責任落實,為防震減災提供有力保障。 2100433B
島嶼防御工程,亦稱“海島工程”。在海島上構筑的觀察通信、對海防御、對空防御和其他作戰(zhàn)工事等海防工程的統(tǒng)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