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構件在標準耐火試驗中,從受到火的作用時起,到失去穩(wěn)定性或完整性或絕熱性止,這段抵抗火作用的時間。一般以小時計。2100433B
耐火極限 Fire resistance rating 對任一建筑構件按時間一溫度標準曲線進行耐火試驗,從受到火的作用時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壞或失去隔火作用時為止的這段時間,用小時表示。h是...
建筑的耐火等級分類 ①構件的耐火極限 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是指按建筑構件的時間-溫度標準曲線進行耐火試驗,從受到火的作用時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壞或失去隔火作用時止的這段時間,用小時表示。具體...
耐火極限的定義是:對任意建筑構件進行耐火試驗,從受到火的作用開始,到失去支撐力,或完整性受到破壞,或失去隔火作用止的這段時間.所以單位是小時
格式:pdf
大?。?span id="bkksfuj" class="single-tag-height">6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4
影響耐火極限的要素 在火災中,建筑耐火構配件起著阻止火勢蔓延擴大、延長支撐時間的作用,它們的耐火性 能直接決定著建筑物在火災中的失穩(wěn)和倒塌的時間。 影響建筑構配件耐火性能的因素較多,主要有材料本身的屬性、構配件的結構特性、材料 與結構間的構造方式、標準所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材料的老化性能、火災種類和使用環(huán)境要 求等。 1、材料本身的屬性 材料本身的屬性是構配件耐火性能主要的內在影響因素,決定其用途和適用性。 如果材料本身就不具備防火性能甚至是可燃燒的材料 .就會在熱的作用下出現(xiàn)燃燒和煙氣, 而建筑中可燃物越多,燃燒時產(chǎn)生的熱量越高,帶來的火災危害就越大。 建筑材料對火災的影響有四個方面: 一是影響點燃和轟燃的速度;二是造成火焰的連續(xù)蔓延;三是助長了火災的熱溫度;四是 產(chǎn)生濃煙及有毒氣體。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材料的屬性決定了構配件的耐火極限。當然 ,材料的理化力學性 能也應符合要求。 2、
格式:pdf
大小:6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4
常用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 一、墻的耐火極限 1、普通粘土磚墻、鋼砼墻的耐火極限大量試驗證明,耐火極限與厚度成正比。 厚度( mm) 120 180 240 370 耐火極限(h) 2.50 3.50 5.50 10.50 2、加氣砼墻的耐火極限 耐火極限與厚度也基本是成正比。 如加氣砼砌塊墻(非承重墻) 厚度( mm) 75 100 200 耐火極限( h) 2.50 6.00 8.00 3、輕質隔墻 木龍骨——鋼絲網(wǎng)抹灰: 0.85h 石膏板: 0.30h 水泥刨花板: 0.30h 板條抹灰: 0.85h 鋼龍骨——單層石膏板 雙層石膏板: 1.00h 以上 4、金屬墻板的耐火極限 采用鋁、鋼、鋁合金等薄板作兩面,中間或是空氣層或填礦棉、巖棉等隔熱材料, 耐火極限可達 1.50~2.00h。 二、柱的耐火極限 1、鋼砼柱的耐火極限 在通常情況下隨柱截面增大而增大。如 C20
判斷建筑構件達到耐火極限的條件:
構件的受火條件是墻壁和隔板、門窗一面受火;樓板、屋面板、吊頂:下面受火橫梁:兩側和底面共三面受火;柱子:所有垂直面受火判斷構件達到耐火極限的條件有三個,即失去穩(wěn)定性、失去完整性、失去絕熱性失去穩(wěn)定性是指構件在試驗中失去支持能力或抗變形能力。此條件卞要針對承重構件。具體地講墻:試驗過程中發(fā)生坍垮,則表明試件失去承載能力。梁或板試驗過程中發(fā)生坍垮,則表明試件失去承載能力試件的最大撓度超過L/20,則表明試件失去抗變形能力。其中L為試件計算跨度。往:試驗過程中發(fā)生坍垮,則表明試件失去承載能力。試件的軸向壓縮變形速度超過314(mm/min),則表明試件失去抗變形能力。其中H為試件在試驗爐內的受火高度,以米計失去完整性是指分隔構件(如樓板、門窗、隔墻、吊頂?shù)龋┊斊湟幻媸芑鹱饔脮r,在試驗過程中,構件出現(xiàn)穿透性裂縫或穿火孔隙,使其背火面可燃物燃燒起來。這時,構件失去阻止火焰和高溫氣體穿透或失去阻止其背火面出現(xiàn)火焰的性能。因此,認為構件失去完整性口失去絕熱性是指分隔構件失去隔絕過量熱傳導的性能口在試驗中,試件背火面測點測得的平均溫度超過初始溫度140C,或背火面任一測點溫度超過初始溫度180℃時,均認為構件失去絕熱性。
以上內容均根據(jù)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提高建筑構件耐火極限和改變其燃燒性能的方法有:
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性能,與建筑構件所采用的材料性質、構件尺寸、保護層厚度以及構件的構造做法、支承情況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進行耐火構造設計時,當遇到某些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和燃燒性能達不到規(guī)范的要求時,應采用適當?shù)姆椒右越鉀Q。常用的方法有1適當增加構件的截面尺寸建筑構件的截面尺寸越大,其耐火極限越長。此法對提高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十分有效2.對鋼筋混凝十構件增加保護層厚度這是提高鋼筋混凝土構件耐火極限的一種簡單面常用的方法,對鋼筋混凝土屋架、梁、板、柱都適用。鋼筋棍凝土構件的耐火性能卞要取決于其受力筋高溫下的強度變化情況。增加保護層厚度叮以延緩和減少火災高溫場所的熱量向建筑構件內鋼筋的傳遞,使鋼筋溫升減慢,強度不至降低過快,從而提高構件的耐火能力。
在構件表面作耐火保護層在鋼結構表面做耐火保護層的構造做法有:①用現(xiàn)澆混凝十作耐火保護層;②用砂漿或灰膠泥作耐火保護層;③用礦物纖維作耐火保護層;④用輕質預制板作耐火保護層4.鋼梁、鋼屋架下作耐火吊頂在鋼梁、鋼屋架下作耐火吊頂,其結構表面雖無耐火保護層,但耐火能力卻會大大提高。此時則不能僅按鋼構件本身的耐火極限來考慮,因為在無保護的鋼梁、鋼屋架卜作耐火吊頂后,使鋼梁的升溫大為延緩。這種構造方法還能增加室內的美觀在木結構等可燃構件表面作防火保護層(如抹灰層),不僅可以改變其燃燒性能,而且可以顯著提高其耐火能力5在構件表面涂覆防火涂料在進行建筑耐火設計時。經(jīng)常會遇到鋼結構構件、預應力樓板達不到耐火等級所規(guī)定的耐火極限值,以及有些可燃構件、可燃裝修材料由于燃燒性能達不到要求的情況,這時都可以使用防火涂料加以解決。
以上內容均根據(jù)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一般來講,建筑構件的耐火性能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構件的燃燒性能,二是構件的耐火極限。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兩部分!
首先我們來看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
建筑構件的燃燒性能主要是指組成建筑構件材料的燃燒性能。
通常,我國把建筑構件按其燃燒性能分為不燃性、難燃性和可燃性三類。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1.不燃性
用不燃燒性材料做成的構件統(tǒng)稱為不燃性構件。不燃燒材料是指在空氣中受到火燒或高溫作用時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如鋼材、混凝土、磚、石、砌塊等。
2.難燃性
凡用難燃燒性材料做成的構件或用燃燒性材料做成而用非燃燒性材料做保護層的構件統(tǒng)稱為難燃性構件。
難燃燒性材料是指在空氣中受到火燒或高溫作用時難起火、難微燃、難炭化,當火源移走后燃燒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如瀝青混凝土、經(jīng)阻燃處理后的木材、塑料、水泥、刨花板、板條抹灰墻等。
3.可燃性
凡用燃燒性材料做成的構件統(tǒng)稱為可燃性構件。燃燒性材料是指在空氣中受到火燒或高溫作用時立即起火或微燃 ,且火源移走后仍繼續(xù)燃燒的材料。如木材、寶麗板、塑料等。
為確保建筑物在受到火災危害時,一定時間內不垮塌,并阻止、延緩火災的蔓延,建筑構件多采用不燃燒材料或難燃材料。
這些材料主要包括混凝土、粉煤灰、爐渣、陶粒、鋼材、珍珠巖、石膏等,在受火時,不會被引燃或很難被引燃,從而降低了結構在短時間內被破壞的可能性。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建筑構件的耐火極限。
(一)耐火極限的概念
耐火極限是指建筑構件按時間--溫度標準曲線進行耐火試驗,從受到火的作用時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壞或失去隔火作用時為止的這段時間,用小時h表示。
其中,支持能力是指在標準耐火試驗條件下,承重或非承重建筑構件在一定時間內抵抗垮塌的能力;
耐火完整性是指在標準耐火試驗條件下,建筑分隔構件當某一面受火時,能在一定時間內防止火焰和熱氣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現(xiàn)火焰的能力。
耐火隔熱性是指在標準耐火試驗條件下,建筑分隔構件當某一面受火時,能在一定時間內其背火面溫度不超過規(guī)定值的能力。
(二)影響耐火極限的要素
在火災中,建筑耐火構配件起著阻止火勢蔓延擴大、延長支撐時間的作用,它們的耐火性能直接決定著建筑物在火災中的失穩(wěn)和倒塌的時間。
影響建筑構配件耐火性能的因素較多,主要有:材料本身的屬性、構配件的結構特性、材料與結構間的構造方式、標準所規(guī)定的試驗條件、材料的老化性能、火災種類和使用環(huán)境要求等。
不同耐火等級建筑中建筑構件耐火極限是如何確定的?
建筑構件的耐火性能是以樓板的耐火極限為基準 ,再根據(jù)其他構件在建筑物中的重要性以及耐火性能可能的目標值調整后制定的。
根據(jù)火災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88%的火災可在1.5h之內撲滅,80%的火災可在1h之內撲滅,因此將一級建筑物樓板的耐火極限定為1.5h,二級的定為1h。
其他結構構件按照在結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耐火等級的要求,而制定了相應的耐火極限時間,如對于在建筑中起主要支撐作用的柱子,其耐火極限值要求相對較高,一級耐火等級的建筑要求3.0h,二級耐火等級建筑要求2.5h。這樣的要求,對于大部分鋼筋混凝土建筑來說都可以滿足,但對于鋼結構建筑,就必須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方可滿足耐火極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