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平行雙導體構成的引導電磁波結構稱為傳輸線(Transmission Line)。人們熟知的傳輸線有平行雙導線、同軸線、平行平板波導及其變形--微帶線。
中文名稱 | 傳輸線模型 | 外文名稱 | Transmission Line |
---|---|---|---|
組????成 | 平行雙導體構成的引導電磁波結構 | 模????型 | 低頻電路中,傳輸線負載端 |
其中,R',L',G',C'為傳輸線等效電路參數(shù)。
各種傳輸線的等效電路參數(shù)可參閱參考資料。
傳輸線模型模型
低頻電路中,傳輸線負載端、源端的電壓、電流差別不大,但在高頻電路(傳輸線長度 與電磁波波長相比擬)中兩者差別很大。傳輸線模型就是用來揭示這種變化的規(guī)律的模型。傳輸線上的電壓、電源是縱向位置的參數(shù)。
傳輸線在電路中相當于一個二端口網(wǎng)絡,一個端口連接信號源,通常稱為輸入端,另一個端口連接負載,稱為輸出端。
5-10塊錢一條吧。。 有一種比較貴的 質(zhì)量比較好!叫CA77187-1501 還有一款比較便宜 質(zhì)量比...
深圳市昌盛達電腦有限公司供應DVI 雙24針接口線 DVI連接線 DVI線 DVI傳輸線 DVI數(shù)據(jù)線.品牌/型號:CSD/40類型:DVI線接口類型:DVI型號:40線材材質(zhì):銅品牌:CSD.價格:...
1、一個平衡-不平衡變壓器,一雙終端是平衡的,也就是說,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相位。另對 終端的不平衡;一端連接到地面,另一端為信號攜帶。平衡-不平衡變壓器可用于各地2區(qū)之間的無線或 有線通信系統(tǒng)。...
格式:pdf
大?。?span id="ksqnxer" class="single-tag-height">300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5
為克服大型變壓器類設備寬頻網(wǎng)絡參數(shù)難以測量的問題,應用多導體傳輸線(multiple translation lines,MTL)理論,根據(jù)實際變壓器繞組的結構,建立了電氣參數(shù)有限元計算模型和等效MTL分析數(shù)學模型,并以此模型計算變壓器的寬頻網(wǎng)絡參數(shù)。對比分析用網(wǎng)絡分析儀測量得到的網(wǎng)絡參數(shù)與計算結果,驗證了該方法是可行、有效的,也為建立變壓器寬頻宏模型奠定了基礎。
作者:吳均 一博科技高速先生團隊成員
1
反射與阻抗
高速設計的入門,我們就知道,信號會反射,就像光線從空氣射到玻璃,一部分光會折射,還有一些會被反射。
信號也一樣,如果傳輸線的阻抗不一致,在阻抗跳變的地方,一部分能量繼續(xù)傳輸,一部分能量會被反射回去。
在這個話題里,我們首先知道,阻抗不連續(xù)會引起信號反射。當然,我們后面的話題會深入探討:什么時候需要關注信號的反射,并不是所有的阻抗不連續(xù)都需要被關注。
2
阻抗可以有哪些話題
那么,什么是傳輸線阻抗呢?先來看看傳輸線的分布參數(shù)等效模型:
熟悉高速先生的朋友都知道,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給大家講繁瑣的公式推導,簡單記住這個公式就好了:
這是一個特征阻抗近似計算公式,式中L為分布電感,C為分布電容。
特征阻抗:這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專業(yè)術語,在各種定義中,筆者最喜歡的描述是:特征阻抗是沿線上分布電容和電感的等效,它的物理意義是,入射波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或反射波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的負值。這個定義方式直觀明了地解釋了很多高速設計問題,方便設計工程師去理解阻抗控制的概念。
注:在高速先生所有系列中,“阻抗”就指的是特征阻抗。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微帶線與帶狀線,以及他們分別代表的電磁場意義,現(xiàn)在我們簡單看一下兩種傳輸線結構的阻抗計算公式:
微帶線阻抗:
帶狀線阻抗:
還是一樣的原則,我們不需要記公式,只需要記住各個元素和阻抗的比例關系,然后能在工作中靈活運用就好了:
介電常數(shù):材料性質(zhì)的一種, 決定當單位電壓下, 單位容量內(nèi)材料可存儲的靜電能。介電常數(shù)增大,阻抗減小。
線路到參考平面距離:距離增加阻抗增大
線寬:線寬增加阻抗變小.
銅厚:銅厚增加阻抗變小.
相鄰線間距(針對差分):間距增大阻抗增大
綠油厚度:厚度增加阻抗變小
案例1:某PCB板上的走線比較密,只能用比較小的線寬,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阻抗超過了標準,在板材不變(介電常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減小層間距離來實現(xiàn)阻抗控制。
案例2:某PCB板,板厚1.2mm,需要設計成10層板。層間的平均厚度也就是0.1mm左右,又不想走太細的線,但是怎么算,4mil走線的阻抗都達不到50歐姆。
-end-
第一部分 經(jīng)典傳輸線理論
第1章 電報員方程和場—傳輸線耦合作用方程的推導
1.1 傳輸線(TL)近似
1.2 良純導體地面上的單根導線
1.2.1 Taylor,Satterwhite&Harrison模型
1.2.2 Agrawal,Price&Gurbaxani模型
1.2.3 Rachidi模型
1.3 不同電磁場分量的貢獻
1.4 包含損耗
1.5 多導體傳輸線的情形
1.6 耦合方程的時域表征
1.7 頻域解
1.7.1 格林函數(shù)
1.7.2 BLT方程
1.8 時域解
1.9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架空多導體傳輸線的浪涌傳播和串擾
2.1 引言
2.2 MTL系統(tǒng)的電報員或傳輸線方程
2.2.1 導線內(nèi)部阻抗的表示
2.2.2 有限電導率地面上的導線外部阻抗和導納
2.2.3 單位長傳輸線的完整表述和每個傳輸線參數(shù)的靈敏度
2.2.4 架空導線的時域傳輸線方程
2.3 傳輸線方程的時域數(shù)值解
2.3.1 時域有限差分方法
2.3.2 MTL系統(tǒng)的頻域解
2.3.3 直接頻域解和FDTD方法的比較
2.4 系統(tǒng)中的串擾
2.4.1 弱耦合條件下電小尺寸導線的串擾
2.4.2 強耦合條件下的串擾
2.5 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3章 地下多導體傳輸線的浪涌傳播
3.1 引言
3.2 埋地導線的電報員或傳輸線方程
3.2.1 埋地導線的地阻抗
3.2.2 埋地導線的地導納
3.3 埋地導線傳輸線近似的限制條件
3.4 通過電纜屏蔽層對電纜芯線的耦合
3.4.1一般性的雙屏蔽三芯電纜
3.4.2 RG—58電纜的例子
3.4.3 耦合現(xiàn)象中屏蔽層厚度的影響
3.4.4 求取電纜內(nèi)導體電感和電容矩陣元素的一種簡便測量方法
3.5 其他一些導線幾何位置的地阻抗例子
3.5.1地表導線的阻抗
3.5.2架空導線和地下導線之間的互阻抗
3.6一些例子
3.6.1 裸導線和絕緣導線上脈沖傳播的時域仿真
3.6.2 一個實際的串擾問題
3.7 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改進的傳輸線理論
第4章 對傳輸線的高頻電磁耦合:傳輸線近似的電動力學修正
4.1 引言
4.2 高頻電磁場對良導體地面上架空直導線的耦合
4.2.1 對有限長細導線的類TL形式的電場積分方程(EFIE)推導
4.2.2 頻域耦合方程的迭代解
4.2.3 平面波對無限長導線的耦合:確定解和迭代解
4.2.4 對半無限長開路導線反射系數(shù)的修正
4.2.5 有限長直導線耦合方程的時域迭代解
4.2.6 有限長導線求解步驟收斂性討論
4.3 高頻電流波在導線彎曲段的傳播
4.3.1 問題描述
4.3.2 導線彎曲段的描述:電場積分方程的推導
4.3.3 電場積分方程的迭代解
4.3.4 所提出方法的驗證
4.3.5 輻射功率
4.4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高頻電磁場對帶負載的非均勻長導線的耦合:漸近方法
5.1 簡介
5.2 高頻電磁場對帶負載長導線的耦合
5.2.1 漸近方法
5.2.2 本章提出的導線漸近區(qū)感應電流三項表達式計算方法的精確度
5.2.3 應用:帶負載的長導線對外界平面波的響應
5.3 非均勻傳輸線的漸近方法
5.4 小結
附錄A 用系數(shù)I1和I2來計算系數(shù)R ,R_,C ,C_
附錄B 用第4章給出的迭代方法推導半無限長開路導線的系數(shù)C 和C_的解析表達式
附錄C 含有集總阻抗導線的漸近區(qū)域里感應電流的解析表達式
參考文獻
第6章 常規(guī)高速互連線和金屬碳納米管互連線的傳輸線模型
6.1 引言及歷史背景
6.2 廣義積分公式和傳輸線模型的推導
6.2.1 積分公式
6.2.2 傳輸線方程
6.3 常規(guī)導線的傳輸線模型
6.3.1 圓柱形對線
6.3.2 耦合微帶線
6.4 CNT互連線的傳輸線模型
6.4.1 CNT流體模型
6.4.2 地平面之上SWCNT的傳輸線模型
6.5 例子及應用
6.5.1 有限長度和臨近效應
6.5.2 高頻損耗
6.5.3 高頻串擾和模式轉換
6.5.4 CNT和銅互連線在納米電子學應用中的比較
6.6 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7章 電磁場對埋地導線的耦合:頻域和時域分析
7.1 引言
7.2 頻域方法
7.2.1 頻域公式方法
7.2.2 微積分方程的數(shù)值解
7.2.3 瞬態(tài)響應的計算
7.2.4 數(shù)值結果
7.3 時域方法
7.3.1 時域公式
7.3.2 時域能量量度(Time domain energy meastlres)
7.3.3 時域數(shù)值解步驟
7.3.4 利用簡化反射/傳輸系數(shù)的另一種時域求解公式
7.3.5 算例2100433B
信號終端是指在傳輸線的開始處及末端加上終端器,以避免射頻訊號到達終端后反射,造成干擾或是功率損失。終端器一般會放在傳輸線或菊花鏈拓撲總線的終端(像是SCSI),其阻抗會匹配線材的特性阻抗,讓信號反射和功率損失降到最小。
射頻電流會在線纜的不連續(xù)處(例如連接器及接頭處)反射,并且反射到信號的發(fā)射端,造成第一反射訊號(primary reflection)。多次反射訊號(Secondary reflection)一般會出現(xiàn)在線纜的頭部,會反射舊的訊號,使干擾持續(xù)存在。這些反射會讓訊號無法完整的傳送到目的方。
傳輸線需要配合阻抗匹配,才能在最小反射以及最小能量損失的條件下載送無線電訊號。大部分傳輸線的特是有均勻一致的截面積,因此慱輸線會有隨線纜種類而不同的特性阻抗。信號終端器設計放在線纜的兩頭,符合線纜的特性阻抗。許多系統(tǒng)中的終端器是阻值配合傳輸線特性阻抗的電阻器,也有些會對應傳輸線上的頻率,有少量的雜散電感及電容。例如特性阻抗75歐姆的影像用同軸電纜線就會用75歐姆的電阻作為其終端電阻。
傳輸線線纜的種類有平衡線(balanced line),例如梯型線(ladder line),以及雙絞線(CAT-6網(wǎng)絡線、并列式SCSI、ADSL、電話線、XLR影音線、USB、Firewire、RS-485等); 也包括非平衡線,例如同軸電纜(廣播天線、有線電視、10BAS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