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罐被廣泛應用于中央空調、鍋爐、熱水器、變頻、恒壓供水設備中,其緩沖系統(tǒng)壓力波動,消除水錘起到穩(wěn)壓卸荷的作用,在系統(tǒng)內水壓輕微變化時,膨脹罐氣囊的自動膨脹收縮會對水壓的變化有一定緩沖作用,能保證系統(tǒng)的水壓穩(wěn)定,水泵不會因壓力的改變而頻繁的開啟。顧名思義,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隔膜式膨脹罐,氣囊式膨脹罐在罐體內加裝了一個氣囊。
1.隔膜式膨脹罐殼體是直接與水接觸的,殼內都噴涂防銹層。罐的接口與殼體之間焊接而成。在焊接的過程中,高溫會將防銹涂層氧化。本來銀白色的涂層,在焊接后呈現(xiàn)黑色。用手觸摸可感覺有黑色小顆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氧化點工作時長期與水接觸,慢慢就會生銹并逐漸擴大,直到腐蝕整個罐體。為什么這種膨脹罐用一段時間后,倒出來來的水呈黃水也就不足為奇了。2.隔膜式膨脹罐的內膜是通過熱軋的方式固定在膨脹罐的兩個半殼的碳鋼中間,這種工藝過程如果處理的不好,就會留下微小的氣孔在內膜和碳鋼之間,這些微小的氣孔就會將預充的氣體泄露出去,膨脹罐如果泄露氣體,90%就是從這里泄露的。這種漏氣的膨脹罐用一段時間如果不及時補充氣體就不能起到定壓卸荷作用。此外,由于膨脹罐罐壁厚度一般在1mm左右,接口直接與罐焊接在一起,這種聯(lián)接方式可承受的扭力相當小。而安裝罐時只能抱著殼體旋轉,如果用力太大或過猛,就會將接口旋斷。這種情況在空調生產過程中最為常見。
氣囊式膨脹罐就很好地克服了這些缺點。氣囊式膨脹罐內部有一個整體的氣囊,在工作時水只進入氣囊內,不與殼體接觸。接口處用法蘭盤連接。這種結構就避免了焊接過程引起的生銹問題。另外,這種結構的膨脹罐的氣囊可更換。同樣,由于是法蘭連接,故它的接口就可以承受很大的扭力,在安裝過程中就不怕會扭斷接口。
膨脹罐應用于熱力系統(tǒng)(鍋爐、空調、熱泵、熱水器等)中,主要是用來吸收工作介質因溫度變化增加的那部分體積;膨脹罐應用在供水系統(tǒng)上主要用來吸收系統(tǒng)因閥門、水泵等開和關所引起的水錘沖擊,以及夜間少量補水,使供水系統(tǒng)主泵休眠從而減少用電,延長水泵使用壽命。
氣囊式膨脹罐的工作原理
有上面其結構可知:當膨脹罐用于系統(tǒng)中時,由于系統(tǒng)壓力比預充氣體的壓力,所以會有一部分工作介質進入氣囊內(對隔膜式來講是進入罐體內),直到達到新的平衡,當系統(tǒng)壓力再度升高,系統(tǒng)壓力再次大于預充氣體的壓力,又會有一部分介質進入囊內,壓縮囊和罐體間的氣體,氣體被壓縮壓力升高,當升高到跟系統(tǒng)壓力一致時,介質停止進入,反之,當系統(tǒng)壓力下降,系統(tǒng)內介質壓力低于囊和罐體間的氣體壓力,氣囊內的水會被氣體擠出補充到系統(tǒng)內,使系統(tǒng)壓力升高,直到系統(tǒng)工作介質壓力跟囊和罐體間的氣體壓力相等,囊內的水不再外系統(tǒng)補給,維持動態(tài)的平衡。
頁巖氣與深盆氣、煤層氣一樣都屬于“持續(xù)式”聚集的非常規(guī)天然氣。
天然氣在頁巖中的生成、吸附與溶解逃離,具有與煤層氣大致相同的機理過程。如圖所示,通過生物作用或熱成熟作用所產生的天然氣首先滿足有機質和巖石顆粒表面吸附的需要,此時所形成的頁巖氣主要以吸附狀態(tài)賦存于頁巖內部。當吸附氣量與溶解的逃逸氣量達到飽和時,富裕的頁巖氣解吸進入基質孔隙。隨著天然氣的大量生成,頁巖內壓力升高,出現(xiàn)造隙及排出,游離狀天然氣進入頁巖裂縫中并聚積。
頁巖巖性多為瀝青質或富含有機質的暗色、黑色泥頁巖和高碳泥頁巖類,巖石組成一般包括30%~50%的粘土礦物、15%~25%的粉砂質(石英顆粒)和4%~30%的有機質。正是由于頁巖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頁巖中的天然氣具有多種存在方式,主要包括了2種形式,即游離態(tài)(大量存在于頁巖孔隙和裂縫中)和吸附態(tài)(大量存在于粘土礦物、有機質、干酪根顆粒及孔隙表面上),其中吸附態(tài)存在的天然氣占天然氣賦存總量的20%以上(BarnettShale)到85%(LewisShale)。
前人對美國5大頁巖氣盆地頁巖氣的成因研究表明,頁巖氣可以通過以下2種途徑演變而來。
1、熱裂解成因氣(自然生成)
頁巖中熱成因氣的形成有3個途徑(如圖):①干酪根分解成氣體和瀝青;②瀝青分解成油和氣體(步驟1和步驟2為初次裂解);③油分解成氣體、高含碳量的焦炭或者瀝青殘余物(二次裂解)。最后一個步驟主要取決于系統(tǒng)中油的殘余量和儲層的吸附作用。德克薩斯州的Fort Worth盆地的Barnett頁巖氣就是通過來源于干酪根熱降解和殘余油的二次裂解,主要以殘余油的二次裂解為主,正因為如此,使得Barnett頁巖氣具有較大資源潛力。
頁巖氣是從頁巖層中開采出來的天然氣,主體位于暗色泥頁巖或高碳泥頁巖中,頁巖氣是主體上以吸附或游離狀態(tài)存在于泥巖、高碳泥巖、頁巖及粉砂質巖類夾層中的天然氣,它可以生成于有機成因的各種階段天然氣主體上以游離相態(tài)(大約50%)存在于裂縫、孔隙及其它儲集空間,以吸附狀態(tài)(大約50%)存在于干酪根、粘土顆粒及孔隙表面,極少量以溶解狀態(tài)儲存于干酪根、瀝青質及石油中。天然氣也存在于夾層狀的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甚至砂巖地層中。天然氣生成之后,在源巖層內的就近聚集,表現(xiàn)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與油頁巖、油砂、地瀝青等差別較大。與常規(guī)儲層氣藏不同,頁巖既是天然氣生成的源巖,也是聚集和保存天然氣的儲層和蓋層。因此,有機質含量高的黑色頁巖、高碳泥巖等常是最好的頁巖氣發(fā)育條件。
2、生物成因氣
一般指頁巖在成巖的生物化學階段直接由細菌降解而成的氣體,也有氣藏經后期改造而成的生物氣。如美國密歇根盆地的Antrim頁巖氣是干酪根成熟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降解氣和產甲烷菌新陳代謝活動中所產生的生物成因氣,以后者為主。其原因可能是發(fā)育良好的裂縫系統(tǒng)不僅使天然氣和攜帶大量細菌的原始地層水進入Antrim頁巖內,而且來自上覆更新統(tǒng)冰川漂移物中含水層的大氣降水也同時侵入,有利于細菌甲烷的形成。
1、沉積環(huán)境
較快的沉積條件和封閉性較好的還原環(huán)境是黑色頁巖形成的重要條件。沉積速率較快可以使得富含有機質頁巖在被氧化破壞之前能夠大量沉積下來,而水體缺氧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動性,減小其對有機質的破壞作用。如Fort Worth盆地Barnett組富有機質黑色頁巖沉積于深水(120~215米)前陸盆地,具有低于風暴浪基面和低氧帶(OMZ)的缺氧—厭氧特征,與開放海溝通有限。
2、有效厚度
廣泛分布的泥頁巖是形成頁巖氣的重要條件。同時,沉積有效厚度是保證足夠的有機質及充足的儲集空間的前提條件,頁巖的厚度越大,頁巖的封蓋能力越強,有利于氣體的保存,從而有利于頁巖氣成藏。美國5大頁巖氣勘探開采區(qū)的頁巖凈厚度為9.14~91.44米,其中產氣量較高的Barnett頁巖和Lewis頁巖的平均厚度在30.48米以上。
3、總有機碳含量(TOC)
總有機碳含量是烴源巖豐度評價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生烴強度和生烴量的重要參數(shù)。有機碳含量隨巖性變化而變化,對于富含粘土的泥頁巖來說,由于吸附量很大,有機碳含量最高,因此,泥頁巖作為潛力源巖的有機含量下限值就愈高,而當烴源巖的有機質類型愈好,熱演化程度高時,相應的有機碳含量下限值就低。對泥質油源巖中有機碳含量的下限標準,國內外的看法基本一致,為0.4%~0.6%,而泥質氣源巖有機碳含量的下限標準則有所不同。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氣態(tài)烴分子小,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易于運移,氣源巖有機碳含量的下限標準要比油源巖低得多。美國5大頁巖氣系統(tǒng)頁巖總有機碳含量較高,分布范圍大(0.5%~25%),可分為2類,Antrim頁巖和New Albany頁巖的TOC含量較高,一般分布于0.3%~25%之間;而Ohio頁巖、Barnett頁巖和Lewis頁巖的TOC含量在0.45%~4.7%之間。
4、干酪根類型和成熟度
在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中,由不同來源有機質形成的干酪根,其組成有明顯的差別,其性質和生油氣潛能也有很大差別。因此,研究干酪根的類型(性質)是油氣地球化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評價干酪根生油、生氣潛力的基礎。干酪根類型是衡量有機質產烴能力的參數(shù),不同類型的干酪根同時也決定了產物以油為主還是以氣為主。一般來說,Ⅰ型干酪根和Ⅱ型干酪根以生油為主,Ⅲ型干酪根則以生氣為主。縱觀美國頁巖氣盆地的頁巖干酪根類型,主要以Ⅰ型干酪根與Ⅱ型干酪根為主,也有部分Ⅲ型干酪根,而且不同干酪根類型的頁巖都生成了數(shù)量可觀的氣,有理由相信,干酪根類型并不是決定產氣量的關鍵因素。沉積巖石中分散有機質的豐度和成烴母質類型是油氣生成的物質基礎,而有機質的成熟度則是油氣生成的關鍵。干酪根只有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才能開始大量生烴和排烴。不同類型的干酪根在熱演化的不同階段生烴量也不同。在低熟階段(0.4%~0.6%),有機質就可以向烴類轉變。美國5大頁巖盆地頁巖的熱成熟度分布范圍在0.4%~2.0%之間,可見在有機質生烴的整個過程都有頁巖氣的生成。隨著成熟度的增加,早期所生成的原油開始裂解成氣。美國Barnett頁巖之所以含氣量大,主要源于生烴體積(有機質豐度、生烴潛力和頁巖厚度引起的結果),成熟度以及部分液態(tài)烴持續(xù)裂解生氣。成熟度越低的Barnett頁巖區(qū),其氣體產量就越低,這可能是因為生氣少,殘留烴的流動阻塞孔隙的緣故。許多高熟的Barnett頁巖區(qū)干酪根和油的裂解使生氣量大幅提高,導致頁巖氣井氣體流量大。因此,成熟度是評價高流量頁巖氣相似性的關鍵地球化學參數(shù)。
1、孔隙度
在常規(guī)儲層中,孔隙度是描述儲層特性的一個重要方面。頁巖儲層也是如此。作為儲層,頁巖多顯示出較低的孔隙度(<10%),當然也可以有很大的孔隙度,且在這些孔隙里儲存大量的游離氣,即使在較老的巖層,游離氣也可以充填孔隙的50%。游離氣含量與孔隙體積的大小密切聯(lián)系。一般來說,孔隙體積越大,所含的游離氣量就越大。
2、裂縫發(fā)育
頁巖的礦物成分較復雜,石英含量高,且多呈粘土粒級,常以紋層形式出現(xiàn),而有機質、石英含量都很高的頁巖脆性較強,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天然裂縫和誘導裂縫,有利于天然氣滲流,說明巖性、巖石礦物成分是控制裂縫發(fā)育程度的主要內在因素。
由于頁巖具有低孔隙度低滲透率的特性,產氣量不高,而那些開放的矩形天然裂縫彌補了這一不足,大大提高了頁巖氣產量。裂縫改善了泥頁巖的滲流能力,裂縫既是儲集空間,也是滲流通道,是頁巖氣從基質孔隙流入井底的必要途徑。并不是所有優(yōu)質烴源巖都能夠形成具有經濟開采價值的裂縫性油氣藏,只有那些低泊松比、高彈性模量、富含有機質的脆性頁巖才是頁巖氣資源的首要勘探目標。
3、有機碳含量
在裂縫性頁巖氣系統(tǒng)中,頁巖對氣的吸附能力與頁巖的總有機碳含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
在相同壓力下,總有機碳含量較高的頁巖比其含量較低的頁巖的甲烷吸附量明顯要高。頁巖氣除了被有機質表面所吸附之外,還可以吸附在粘土的表面(干燥)。在有機碳含量接近和壓力相同的情況下,粘土含量高的頁巖所吸附的氣體量要比粘土含量低的頁巖高。而且隨著壓力的增大,差距也隨之增大。
4、地層壓力
地層壓力也是影響頁巖氣產量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地層壓力與吸附氣有著正相關性,地層壓力越大,頁巖的吸附能力就越大,吸附氣的含量也就越高。游離氣含量也會隨著壓力的增加而增加,兩者基本上呈線性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壓力在6.89MPa以前,吸附氣含量隨壓力增加的幅度很明顯,而在其之后,增加的幅度不太明顯,類似于常規(guī)的致密氣藏。當然,不同地區(qū)由于有機質含量和周圍圍巖封存能力的不同,壓力梯度也會產生差異。
除了上述影響因素之外,有機質類型、成熟度等也會影響頁巖氣含量。
頁巖氣經歷了復雜多變的成藏過程,是天然氣成藏機理序列中的重要構成和典型代表。根據不同的成藏條件,頁巖氣成藏可以表現(xiàn)為典型的吸附機理、活塞運聚機理或置換運聚機理。按照成藏機理的不同,可將天然氣成藏過程分為3個主要階段,而前2個階段即是頁巖氣的成藏過程。
第1階段是天然氣的生成與吸附。該階段發(fā)生在成藏初期,與煤層氣的成藏機理相同。由于頁巖中的有機碳等物質表面具有吸附能力,頁巖生氣過程中,最開始生成的少量天然氣均被有機碳等物質吸附,故頁巖層中僅存有吸附態(tài)的天然氣(圖A)。
第2階段是天然氣的造隙及排出。該階段處于生氣高峰期,與根緣氣的形成機理類似。隨著天然氣的大量生成,頁巖中的有機碳無法將其完全吸附,因此未被吸附的天然氣在頁巖層中以游離態(tài)聚集。隨著頁巖氣的不斷生成,聚集的大量游離氣因膨脹而形成高壓,直至巖層破裂并產生微裂隙。由于此時產生的裂縫或孔隙極其微小,使得頁巖氣無法在頁巖層內部自由流動。在此后的強力生烴作用即生氣膨脹力的作用下,頁巖氣沿構造上傾方向從底部高壓區(qū)向高部相對低壓區(qū)發(fā)生排驅和整體推進作用,從而使地層處于大面積包含氣狀態(tài)。此階段生成的天然氣不受浮力作用,表現(xiàn)為活塞式的運聚特征(圖B)。
第3階段是天然氣的置換與運移。如果天然氣的生成量持續(xù)增加而頁巖層的外部又有合適的儲層,則在浮力作用下,天然氣將以置換方式沿裂縫從泥頁巖層向儲層運移,從而形成常規(guī)天然氣藏(圖C)。
頁巖氣成藏過程中,吸附機理與活塞式運聚機理共同作用,控制著頁巖氣藏中吸附態(tài)和游離態(tài)天然氣所占空間比例變化。因此,頁巖氣的成藏機理實質上是天然氣在頁巖孔隙中賦存狀態(tài)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頁巖中吸附態(tài)天然氣的存在是由其本身所含巖石特性決定的,與保存條件沒有直接關系,故頁巖氣成藏后對保存條件沒有特殊要求。在四川盆地海相地層中監(jiān)測到的氣測異常也證實了即便是多期次的構造運動,也不會對頁巖氣藏有太大的影響。
YUY-HY117氣-氣列管換熱實驗裝置
裝置特點
1、整個裝置美觀大方,結構設計合理,整體感強,具備強烈的工程化氣息,能夠充分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實驗室的概念。
2、設備整體為自行式框架結構,并安裝有禁錮腳,便于系統(tǒng)的拆卸檢修和搬運。
3、本給熱系數(shù)測定實驗裝置以冷熱空氣為介質,采用氣-氣換熱體系,數(shù)據測量準確,實驗效果理想,自動化程度高。
4、裝置采用列管換熱器進行冷熱氣體間的換熱,冷空氣采用空氣而非水,節(jié)約了水資源。雙風機主副回路設計,逆流并流換熱流程切換,更貼近工業(yè)應用的實際。
5、采用可控硅調壓模塊控制加熱室功率,多組U型翅片加熱管預熱系統(tǒng),加熱速度快而均勻,鉑熱電阻+可控硅+加熱管作為熱流體溫度的主控手段。
6、整套設備除去特殊材料外均采用工業(yè)用304全不銹鋼材料制作,整體進行精細拋光處理,體現(xiàn)整個裝置的工藝完美性。
7、裝置設計可360度觀察,實現(xiàn)全方位教學與實驗。
裝置功能
1、了解列管換熱器結構及流程,掌握給熱系數(shù)測定的實驗方法。
2、比較列管換熱器逆流、并流換熱實驗的流程及效果。
3、了解影響對流給熱系數(shù)的因素和強化傳熱的途徑。表現(xiàn)主要熱阻側流體流速的改變對總傳熱速率的影響。
設計參數(shù)
雷諾數(shù)Re:<3.5×104。
冷流體(空氣)流量:0~80m3/h。冷流體(空氣)溫度:常溫~60℃。
熱流體(空氣)流量:0~60m3/h。熱流體(空氣)溫度:80~110℃。
公用設施
電:電壓AC220V,功率4.0KW,標準單相三線制。每個實驗室需配置1~2個接地點(安全地及信號地)。
氣:空氣來自風機(自帶氣源),熱流體自帶不銹鋼加熱器連接風機。
實驗物料:空氣,外配設備:無。
主要設備
換熱器:全304不銹鋼換熱器,外設鏡面保溫層。熱流體走管內,冷流體走管間。換熱管規(guī)格 Ф12×1.5 mm ,共13根,長1000mm,總換熱面積0.48m2。換熱方式可選擇逆流或并流。
加熱筒:304不銹鋼,加熱功率3.0KW,法蘭拆卸式加熱棒。
風機:旋渦氣泵,功率 550W,最大風量90 m3/h,最大風壓13KPa,與系統(tǒng)軟連接減震降噪,旁路閥調節(jié)風量。冷流體進出管:304不銹鋼材質,DN40,進口閘閥調節(jié)流量,換熱器進口段法蘭連接轉子流量計。
熱流體進出管:304不銹鋼材質,DN40,帶保溫層。
宇電AI704M多路數(shù)字溫度顯示儀。
宇電AI702M多路數(shù)字溫度顯示儀。
宇電AI518溫度控制儀(帶手動功能)。
K型熱電偶溫度傳感器6支,Pt100鉑電阻溫度傳感器1支。
電器:接觸器、開關、漏電保護空氣開關。
304不銹鋼管路、管件及閥門。
304不銹鋼儀表柜:測控、電器設備在實驗架上。
304不銹鋼材質框架1800*500*1800mm(長×寬×高),帶腳輪及禁錮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