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德國大陸深鉆計劃項目 | 外文名 | Kontinentales Tiefborh program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
---|---|---|---|
國????籍 | 德國 | 簡????稱 | KTB |
考察時間 | 10年 | 竣工時間 | 1994年10月12日 |
證明電導(dǎo)率測量(井)是研究深部巖層的一種重要方法;超過8000米深處,仍有大量鹵水;在世界上首次實測了大于9 000米深處巖層中的應(yīng)力;最令人吃驚的是地殼的滲透率,9 000米鉆孔深處的巖石是有孔隙的,有水、氣在其中流動;隨著鉆孔的加深,地溫梯度的增加比預(yù)計的快,地下可利用的地熱能要比如今所知道的要多。鉆探技術(shù)上有創(chuàng)新,設(shè)計制造了自動化程度高的巨型鉆機和高強度鉆桿、開發(fā)了VDS 5型垂直鉆孔鉆進系統(tǒng)(主孔鉆進到7 000米,鉆孔頂角基本上控制在1°范圍內(nèi),鉆孔水平位移不到5米)、改進了繩索取心系統(tǒng)、采用了小間隙套管、提高了孔底馬達的耐熱性、優(yōu)化數(shù)據(jù)采集與各種采樣技術(shù)等。令人驚異的是,在8 500米以下多次出現(xiàn)鉆孔縮徑。一些德國地質(zhì)學家認為遇到了塑流層,是一大發(fā)現(xiàn)。后決定在9 101米處停鉆。2100433B
鉆孔剖面的主要巖石為片麻巖、角閃片麻巖、角閃巖、變質(zhì)的輝長巖和大理巖等。先導(dǎo)孔采用全部取心鉆進。主孔在4 000米以淺不取心,但連續(xù)采取了巖屑樣品。4 000米以深累計取心83 34米,最大取心深度8 085 1米。主孔施工過程中在305米、5 525米、7 144米深處三次糾斜,并在不同深處多次回填和重新造孔,實際鉆進深度累計達10 584米。先導(dǎo)孔在3 989米處溫度為118 4℃,主孔在8 620米處溫度為247 7℃(1997年1月16日測量)。KTB工程歷時近15年,耗資5.278億馬克。在KTB計劃范圍內(nèi),來自12個國家400多位科學家共執(zhí)行了200多項地學研究項目,弄清了深部巖層中地震反射體的本質(zhì),證實地表或淺層進行地震法研究的結(jié)果不能用于深部;
中國內(nèi)地十大高樓排行榜 排名 建筑物 城市 高度 樓層 ...
中國大陸到臺灣沒有公路喔,要從中國大陸到臺灣,目前只能搭船或搭飛機。的確有傳聞要搭跨海大橋或是海底隧道之類的說法,但是都只是傳聞而已。
嗯~ 兩岸之間還沒有橋梁或隧道海峽隧道因為工程浩大,目前還在研究當中!.以下是建設(shè)海峽隧道的意義建海峽隧道 能夠讓兩岸經(jīng)濟共榮 , 海峽隧道是聯(lián)合統(tǒng)一的象徵 具有標志性意義臺灣海峽平均寬度約一百五十公...
格式:pdf
大?。?span id="eheid61" class="single-tag-height">29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6
本刊訊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近日正式通過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和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國家驗收。驗收委員會認為,該工程全面、優(yōu)質(zhì)地完成了建設(shè)任務(wù),實現(xiàn)了原定的工程建設(shè)目標。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是我國“九五”期間立項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之一,同時也是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項目,被稱為中國科鉆一井(CCSD-1)。該項目利用鉆探新技術(shù)在堅硬結(jié)晶巖地層實施一口5000米深孔,全孔連續(xù)采取巖心,利用巖心及原位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多學科研究,揭示超高壓變質(zhì)帶的形成與折返機理,并利用5000米超深鉆孔建立長期觀測站。
深海鉆探計劃(DeepSeaDrillingProgram,DSDP)是1968年至1983年期間實施的一項海洋鉆探計劃,其目的是在世界大洋打大量不太深的鉆井,采集沉積巖心,取得洋底地殼上層的資料。
1964年5月,邁阿密大學海洋科學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及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聯(lián)合組成了地球深部取樣海洋研究機構(gòu)聯(lián)合體(Joint Oceangraphic Institutions Deep Earth Sampling,JOIDES),不久華盛頓大學加入聯(lián)合體。1965年,JOIDES 在美國佛羅里達半島東海岸鉆了14口井,取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成果。1966年6月24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指定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為 JOIDES 的操作單位,與之簽訂協(xié)議,由基金會提供1260萬美元實施深海鉆探計劃,以取代耗資不菲的莫霍計劃。1968年,深海鉆探計劃的專用鉆探船,由環(huán)球海洋鉆探公司建造的“格羅瑪·挑戰(zhàn)者號”建成下水并交付使用。
在1968年至1983年的15年里,“格羅瑪·挑戰(zhàn)者號”完成了96個鉆探航次,總里程超過60×10公里,在624個鉆位上鉆探了1092個深海鉆孔,采集深海巖心總長超過97公里,采集范圍覆蓋了除北冰洋之外的全球各大洋。隨著第一階段(1-9航次)、第二階段(10-25航次)和第三階段(26-44航次)的順利展開,1975年,蘇聯(lián)、聯(lián)邦德國、英國、日本等國也加入了該項計劃,深海鉆探計劃進入了大洋鉆探的國際協(xié)作階段(International Phase of Ocean Drilling,IPOD)。1983年11月,“格羅瑪·挑戰(zhàn)者號”退役,接替它的是更加先進的“喬迪斯·決心號”,深海鉆探計劃也隨之改稱為大洋鉆探計劃。
一個主要的技術(shù)進步是在鉆孔后擴大使用孔。鉆探期間和之后進行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偶爾在孔中安裝了長期的地震監(jiān)測裝置。這擴大了對板塊構(gòu)造涉及的動態(tài)過程的理解。另一項技術(shù)進步涉及1979年引進液壓活塞芯(HPC),允許恢復(fù)幾乎未受干擾的沉積物核心。這大大增強了科學家研究古代海洋環(huán)境的能力。
深海鉆探計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驗證了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gòu)造學說。此外還還根據(jù)海底鉆探所取得巖心,重建了大西洋的海底擴張歷史,提出距今約9000萬年前,南極洲與澳洲、南美洲先后脫離,逐步形成了大西洋。還證明了印度板塊曾以超過10cm/a的速度向北漂移,在近6500萬年移動了4500km。
科拉超深井(俄語: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是蘇聯(lián)于1970年在科拉半島鄰近挪威國界的地區(qū)開始的一項科學鉆探,其中最深的一個鉆孔SG-3在1989年達到12,263米,以垂深計算,這個鉆孔仍是到達地球最深處的人造物。然而,其井深記錄在2008年和2011年被在卡塔爾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羅斯在庫頁島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打破,排名世界第三??评罹甋G-3是世界上最深的參數(shù)井。由科學研發(fā)中心“NEDRA”鉆成。位于摩爾曼斯克州,扎波利亞爾內(nèi)市以西10公里。井開于波羅的海地盾東北部,前寒武紀攜礦接合處。井深12262米,上部直徑92cm,下部直徑21.5cm。SG-3井不帶勘探目的,純粹用于在莫霍面接近地表處的科研。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