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屬形態(tài)特征
常綠喬木或灌木;樹皮、小枝和葉極芳香。芽裸露或具鱗片,具鱗片時鱗片明顯或不明顯,覆瓦狀排列。葉互生、近對生或對生,有時聚生于枝頂,革質,離基三出脈或三出脈,亦有羽狀脈?;ㄐ』蛑械却螅S色或白色,兩性,稀為雜性,組成腋生或近頂生、頂生的圓錐花序,由(1) 3至多花的聚傘花序所組成?;ū煌捕蹋瓲罨蜱姞?,花被裂片6,近等大,花后完全脫落,或上部脫落而下部留存在花被筒的邊緣上,極稀宿存。能育雄蕊9,稀較少或較多,排列成三輪,第一、二輪花絲無腺體,第三輪花絲近基部有一對具柄或無柄的腺體,花藥4室,稀第三輪為2室,第一、二輪花藥藥室內向,第三輪花藥藥室外向。退化雄蕊3,位于最內輪,心形或箭頭形,具短柄?;ㄖc子房等長,纖細,柱頭頭狀或盤狀,有時具三圓裂。果肉質,有果托;果托杯狀、鐘狀或圓錐狀,截平或邊緣波狀,或有不規(guī)則小齒,有時有由花被片基部形成的平頭裂片6枚。
中文名 | 拉丁名 | 特征描述 |
樟組 | Sect. Camphora (Trew) Meissn. | 果時花被片完全脫落;芽鱗明顯,覆瓦狀;葉互生,羽狀脈或近離基三出脈,側脈脈腋通常在下面有腺窩上面有明顯或不明顯的泡狀隆起。 |
肉桂組 | Sect. Cinnamomum | 花被片宿存,或上部脫落下部留存在花被筒的邊緣上;芽裸露或芽鱗不明顯,葉對生或近對生,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側脈脈腋下面無腺窩上面無明顯泡狀隆起。 |
本屬物種 | 生長環(huán)境 |
毛桂 | 生于山坡或谷地的灌叢和疏林中,海拔(350)500~1400米。 |
華南桂 | 生于山坡或溪邊的常綠闊葉林中或灌叢中,海拔630~700米。 |
滇南桂 | 生于熱帶林中陰處,海拔200~600米。 |
鈍葉桂 | 生于山坡、溝谷的疏林或密林中,海拔600~1780米。 |
猴樟 | 生于路旁、溝邊、疏林或灌叢中,海拔700~1480米。 |
陰香 | 生于疏林、密林或灌叢中,或溪邊路旁等處,海拔100~1400米(在云南境內海拔可高達2100米)。 |
樟 | 常生于山坡或溝谷中,但常有栽培的。其他各國常有引種栽培。 |
尾葉樟 | 生于山谷林中或路旁陽處,海拔800~950(1500)米。 |
堅葉樟 | 生于山坡疏林中水溝旁或溝谷密林中,海拔380~600米。 |
聚花桂 | 生于山坡或溝邊的常綠闊葉林中,海拔1800~2800米。 |
云南樟 | 多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海拔1500~2500(3000)米。 |
八角樟 | 生于林谷或密林中,海拔約800米。 |
大葉桂 | 生于山谷路旁、疏林或密林中,海拔140~1000米。 |
天竺桂 | 生于低山或近海的常綠闊葉林中,海拔300~1000米或以下。 |
爪哇肉桂 | 生于密林中,海拔1400米。 |
野黃桂 | 生于山坡常綠闊葉林或竹林中,海拔500~1600米。 |
蘭嶼肉桂 | 生于林中。 |
紅辣槁樹 | 生于陰坡上。 |
軟皮桂 | 生于山谷灌叢或常綠闊葉林中。 |
油樟 |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海拔600~2000米。 |
長柄樟 | 生于山坡陽處,海拔1750~2100米。 |
銀葉桂 | 生于林中,海拔1300~1800米。 |
沉水樟 | 生于山坡或山谷密林中或路邊或河旁水邊,海拔300~650(臺灣達1800)米。 |
米槁 | 生于林中,海拔約500米。 |
毛葉樟 | 生于路邊、疏林中或樟茶混生林中,海拔1100~1300米。 |
土肉桂 |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海拔400~1500米。 |
少花桂 | 生于石灰?guī)r或砂巖上的山地或山谷疏林或密林中,海拔400~1800(2200)米。 |
菲律賓樟樹 | 生于次生林中,海拔1000米以下。 |
屏邊桂 | 生于石灰?guī)r山山坡或谷地常綠闊葉林中或水邊,海拔550~1100米。 |
刀把木 |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海拔1$00~2500米。 |
闊葉樟 | 生于山坡上,海拔約1050米。 |
黃樟 |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或灌木叢中。 |
卵葉桂 | 生于林中沿溪邊,海拔約1700米或以下。 |
巖樟 | 生于石灰?guī)r山上的灌叢中、林下或水邊,海拔600~1500米。 |
銀木 | 生于山谷或山坡上,海拔600~1000米。 |
香桂 | 生于山坡或山谷的常綠闊葉林中,海拔400~1100(1500~2500)米。 |
柴桂 | 生于山坡或谷地的常綠闊葉林中或水邊,海拔1180~1930米。 |
細毛樟 | 生于山谷或谷地的灌叢、疏林或密林中,海拔580~2100米。 |
假桂皮樹 |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的潮濕處,海拔1000~1800米。 |
平托桂 | 生于常綠闊葉林中,海拔約2400米。 |
川桂 | 生于山谷或山坡陽處或溝邊,疏林或密林中,海拔(30~300) 800~2400米。 |
茜草-性狀多年生攀援草本。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葉4片輪生,其中1對較大而具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6cm或更長,寬1~3cm或更寬;葉緣和背脈有源小倒刺。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萼齒...
哈哈哈,當然屬于建陽了,而且是屬于建陽市區(qū)的,五里樟就在火車站邊上,離城區(qū)為五里,所以叫五里樟,那兒還有一個五里樟大橋
葉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主干不明顯,高可達3-4m。其葉大,如心形,葉柄長3-8cm。其花,雄蕊多數為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單葉,葉草質,互生,革質,...
約250種,產于熱帶亞熱帶亞洲東部、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我國約有46種和1變型,主產南方各省區(qū),北達陜西及甘肅南部。種數最多是云南,其次是廣東和四川。
樟屬植物富含揮發(fā)油,普遍具有芳香健胃作用,此外尚含鞣質、生物堿、木脂素、有機酸等其他化學成分。日本學著研究發(fā)現,除揮發(fā)油外,肉桂主要含有特征性瑞諾烷類(Ryanoids)二萜、鞣質及其類似物、芳香性化合物及多糖等成分。
格式:pdf
大?。?span id="dirtzow"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長習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0fmwnrd"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 4頁
評分: 4.8
以煙草廢棄物為原料,活性土壤為載體建立堆體,研究重金屬鎘的形態(tài)變化,及堆肥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煙草廢棄物與活性土壤混合能快速腐熟。堆肥總質量下降,重金屬鎘含量相對增加。重金屬鎘的鐵錳氧化態(tài)比例增加19%,有機結合態(tài)比例在堆肥升溫階段增加,腐熟后有所下降。殘渣態(tài)比例大幅度上升,增加達到5倍,且在腐熟階段增幅最大。說明堆肥處理有利于降低重金屬鎘的活性。
分布于湖南岳麓山。分布于其上坡的是以鉤錐及樟屬植物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位于其下的是苦櫧、青岡和樟屬植物等。
基部被子植物2種系發(fā)生
無油樟屬、睡蓮目和木蘭藤目之間的確切關系現今還并不明了。雖然研究表明相比木蘭藤目,無油樟屬和睡蓮目在進化枝中的位置更靠近基部,并且這三個種類都要比核心被子植物原始,目前有兩種分支模式都有重要分子證據的支持。一種將無油樟屬放在了與其它被子植物并列的位置,另一種無油樟屬和睡蓮目組成了一個進化枝,與木蘭藤目和核心被子植物的進化枝并列。
中國分布:牛筋樹Lindera glauca Sieb & Zucc.:湖南南岳(12176)。
黑殼楠 Lindera megaphylla Hemsl.:湖南衡山(00077主模式,11511)。
釣樟屬 Lindera sp.:湖南常德(41449)。
木姜子屬 Litsea sp.:江西廬山(38632)。
世界分布: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