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狀莖長而橫走或粗而橫臥,先端及葉柄基部密生鱗片;鱗片褐色,披針形,細篩孔狀,膜質,透明;葉近生。能育葉長50-60厘米;柄長20-40厘米,粗約2-3毫米,淺栗色或紅褐色,有光澤,基部以上無鱗片;葉片闊卵形至三角形,長30-40厘米,基部最寬,約15-25厘米,頂部急縮漸尖,下部二至三回羽狀一小羽片或末回小羽片羽裂;羽片斜展,有柄,長卵形至闊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一對最大,長15-20厘米,寬4.5-10厘米,柄長2-4厘米,一至二回羽狀一羽片或小羽片羽裂;小羽片8-15對,互生,近平展,卵狀三角形,基部不對稱(上側近截形,下側闊楔形),下部的有柄,通常下側小羽片較上側的長,長達8厘米,寬達3厘米,羽裂或近羽狀;裂片略斜展,卵狀三角形或矩圓形,圓鈍頭,羽狀淺裂至深裂或近羽狀,彼此以狹翅相連;末回羽片鈍頭,邊緣有淺鋸齒。葉脈兩面明顯,羽狀,小脈單一或分叉。葉兩面無毛,干后薄草質或近膜質,綠色或褐綠色,葉軸、羽軸下部和葉柄同色,上部禾稈色,有光澤。孢子囊群及囊群蓋略呈新月狀,成熟時為長橢圓形,單生于末回裂片基部上側小脈下部,緊靠小羽片中肋或裂片主脈,囊群蓋初為灰綠色,后變?yōu)榛液稚?。孢子周壁具不?guī)則的疣狀紋飾。
生長于海拔100-1000米的山地溪溝陰濕林下。
分布于江蘇南部(宜興)、浙江北部(臨安)、湖北西部(巴東)。廣泛分布于日本,韓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黑木蕨的根3mm左右,莖較細,葉齒較少、較圓潤,葉面不平整,透明度較高,較薄。是一種水生蕨類,具有互生性的葉部,葉片全裂呈羽毛狀,色澤呈暗綠色。不論水上葉或水中葉只要有足夠的光線,葉片就會直立生長。適...
陸生大型或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有管狀中柱(如栗蕨屬),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網(wǎng)狀中柱(如鳳尾蕨屬),密被狹長而質厚的鱗片,鱗片以基部著生。葉一型,少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屬)或簇生(如鳳...
葉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主干不明顯,高可達3-4m。其葉大,如心形,葉柄長3-8cm。其花,雄蕊多數(shù)為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單葉,葉草質,互生,革質,...
格式:pdf
大?。?span id="91ilxny"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ü?9-12 月。 [1] 生長習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hwc93nt"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7頁
評分: 4.4
對深圳馬巒山郊野公園、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排牙山自然保護區(qū)中蘇鐵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群落的組成、種群垂直結構和年齡結構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對3個群落物種的頻度、多樣性和均勻度進行了比較。根據(jù)群落中優(yōu)勢種的重要值與喬、灌木的分層,馬巒山郊野公園、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排牙山自然保護區(qū)的蘇鐵蕨群落可分別命名為鴨腳木-豺皮樟-蘇鐵蕨群落、山烏桕-毛棉杜鵑-蘇鐵蕨群落和紅鱗蒲桃+鴨腳木-豺皮樟-蘇鐵蕨群落。3個群落中,中低層(高度小于10 m)的個體數(shù)均占群落個體總數(shù)的90%以上,隨高度增加個體數(shù)量急劇減少。以胸徑反映優(yōu)勢種群的年齡結構,除蘇鐵蕨種群外,3個群落的優(yōu)勢種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級(DBH<2.5 cm)幼樹、Ⅱ級(2.5 cm≤DBH<7.5 cm)小樹和Ⅲ級(7.5 cm≤DBH<22.5 cm)壯樹,而Ⅳ級(DBH≥22.5 cm)大樹較少,顯示3個群落具有不斷更新的趨勢。馬巒山郊野公園、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和排牙山自然保護區(qū)蘇鐵蕨群落中頻度級(FR)為A級(0%≤FR<20%)的種類均占絕對優(yōu)勢,比例分別為57.50%、63.16%和61.70%,E級(80%≤FR≤100%)種類所占比例均較小,但馬巒山郊野公園蘇鐵蕨群落E級種類比例大于D級(60%≤FR<80%)種類,符合Raunkiaer群落頻度分布定律。3個群落中,田頭山自然保護區(qū)蘇鐵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和均勻度指數(shù)均最高,馬巒山郊野公園蘇鐵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結果表明,3個蘇鐵蕨群落都處于演替中期,尚未達到頂極、亞頂極狀態(tài)。
脆葉軸果蕨
臺灣軸果蕨
喜鈣軸果蕨
云貴軸果蕨
軸果蕨
軸果蕨屬
中國植物志:03(2):267
染色體基數(shù)x=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