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性油氣藏在形成和分布條件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①巖性圈閉形成期比較早、形成期比較多,有利于更多地捕集油氣; ②僅靠油氣初次運移和短距離的二次運移就可以成藏,不需要長距離二次運移; ③巖性油氣藏烴類充注期相對比較早;④巖性油氣藏保存條件更為優(yōu)越。分布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巖性油氣藏可以分布在低勢區(qū),也可以分布在高勢區(qū);而是巖性油氣藏可以富集在低水位體系域,也可以富集在高水位體系域。
一般油藏在形成之后,由于受到后期構造運動的影響,許多油藏會受到破壞,造成油氣的散失。陸相斷陷盆地受構造活動的影響更加顯著,但是不同的構造帶受構造作用的強度不同。相對而言,陡坡帶和緩坡帶受構造作用的影響較大,洼陷帶是構造活動破壞最弱的部位。同時,該部位也是巖性圈閉最有利的發(fā)育部位,常發(fā)育濁積扇或大型三角洲前緣的各類扇體,形成類型不同的砂體。這些砂體一旦有油氣注入,就有可能形成單獨的油氣藏。
影響油氣藏保存的地質因素主要包括風化剝蝕、差異性抬升和斷裂活動。構造油氣藏明顯受到這三個因素的影響,而巖性油氣藏受此影響較弱,因此,巖性油氣藏保存條件優(yōu)于構造油氣藏。
巖性油氣藏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儲集巖上傾尖滅油氣藏、儲集巖透鏡體油氣藏和生物礁油氣藏 。
上傾尖滅油氣藏
在形成儲集巖上傾尖滅油氣藏的圈閉中,砂巖上傾尖滅圈閉最為常見。
砂巖上傾尖滅是指砂巖體沿地層上傾方向厚度減薄直至為零。上傾尖滅砂巖主要分布在盆地的邊緣或古隆起邊緣,其形成的圈閉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在盆地的斜坡區(qū)和邊緣地帶,由于沉積條件的改變,相帶變化快,形成頻繁的砂泥韻律層。在橫向上,沿地層上傾方向很容易出現砂巖含量減小,泥巖含量增加的現象,形成砂巖向盆地邊緣或古隆起方向的尖滅,即為上傾尖滅。這類砂巖上傾尖滅圈閉往往沿盆地邊緣的地層尖滅線或砂巖尖滅線分布。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盆地的斜坡區(qū)沉積一些砂巖體,如水下扇、扇三角洲等,其中的砂巖層很快向泥巖中尖滅,在沉積時往往是下傾尖滅,形成圈閉。
油氣經運移最終在儲集巖上傾尖滅圈閉中聚集從而形成儲集巖上傾尖滅油氣藏。
透鏡體油氣藏
儲集巖透鏡體是指滲透性儲集巖四周被不滲透的地層所限,形成的透鏡狀或其他不規(guī)則狀的儲集體。它可以是泥巖中的砂巖透鏡體,也可以是低滲透性巖層中的高滲透帶,還可以是碳酸鹽巖地層中灘壩或成巖作用形成的不滲透地層中的高滲透帶。
砂巖透鏡體一般是沉積環(huán)境的產物。透鏡狀砂巖體分布廣泛,各種環(huán)境都有分布,例如沖積扇砂巖體,河流環(huán)境的邊灘、心灘砂巖體,三角洲前緣的河口壩砂巖體,濱淺海(湖)的灘壩砂巖體,深水環(huán)境的濁積砂巖體等。這些砂巖體在適宜的條件下都可以形成砂巖透鏡體圈閉,進而造成油氣聚集。
生物礁油氣藏
生物礁是指由珊瑚、層孔蟲、苔蘚蟲、藻類、古杯類等造礁生物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鹽巖建造。生物礁中除造礁生物外,尚摻有海百合、有孔蟲等喜礁生物,不同地質時代有不同的造礁生物。
生物礁圈閉即由于礁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滲透性的儲集巖體被周圍非滲透性巖層和下伏水體聯合封閉而形成的圈閉。若其中聚有油氣則形成生物礁油氣藏。
8, 能反映有利于油氣藏形成和保存環(huán)境的特征有哪些
油氣田區(qū)承壓含水層地下水污染機理及其脆弱性評價武強 王志強趙增敏 劉東海中國礦業(yè)大學 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 北京河北工業(yè)大學 能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 天津摘要 根據研究區(qū)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概況 分析了研究區(qū)...
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語一③302數學二④825油氣儲運工程綜合(I)(01~04方向)或826油氣儲運工程綜合(II)(05方向)(注:各大院校的考試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國石油大學為...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yè)是研究油氣和城市燃氣儲存、運輸及管理的一門交叉性高新技術學科。舉個例子,比如你要把新疆油田產的油運到江蘇省, 你怎么運? 用管道?用卡車?用船? 運送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怎么解...
在我國的東部盆地,特別是渤海灣盆地、松遼盆地和二連盆地,隨著勘探程度的提高,油氣勘探難度不斷加大,隱蔽油氣藏,特別是巖性油氣藏已成為重要的勘探對象及增加油氣儲量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
我國中部探區(qū)的勘探成果同樣反映出巖性油氣藏的巨大潛力。在鄂爾多斯盆地已先后找到了12億噸的儲量,僅蘇里格大氣田的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就達到6025.27億立方米。
由于中國含油氣盆地幾十年的勘探主要是基于不同類型構造帶上的構造油藏,因而不論是勘探程度較高的富油凹陷、還是勘探程度較低的含油氣凹陷,巖性油藏的勘探程度均較低,勘探潛力巨大,是發(fā)現規(guī)模整裝儲量及實現油氣增儲上產的重要勘探領域。
探索巖性油氣藏,首先必須轉變勘探觀念,樹立富油凹陷不同類型油藏在“不同構造單元、不同區(qū)帶、不同層系、不同沉積體系、不同沉積相帶、不同類型儲層三維空間復式疊合連片分布”的新勘探理念。依據巖性地層油藏成藏的宏觀主控因素重新劃分勘探單元 。
在勘探領域的拓展上實現“由構造油藏向隱蔽油藏;由正向構造帶向負向構造區(qū);由構造帶高部位向構造帶翼部;由構造帶向巖相帶、坡折帶、超覆帶和侵蝕帶;由環(huán)洼到洼槽、由單一油藏類型向多種油藏類型”的六個延伸。
構造帶的高部位不一定是砂體發(fā)育區(qū),局部構造的高點不一定是砂體的高點,而構造帶中低部位可能是砂體的發(fā)育區(qū),局部構造的翼部可能是砂體的高點。巖性圈閉落實的重點是“精細沉積砂體解釋、識別,確定砂體的尖滅線、超覆線、剝蝕線,追蹤砂體空間展布形態(tài),落實儲集體高點”?!皾L動預測—滾動評價—滾動鉆探”是巖性油氣藏有效的勘探模式。2100433B
格式:pdf
大?。?span id="pfjxpiw" class="single-tag-height">200KB
頁數: 未知
評分: 4.7
格式:pdf
大?。?span id="aljuqrk" class="single-tag-height">200KB
頁數: 8頁
評分: 4.4
花崗巖儲層油氣藏在油氣勘探中是難度很大、難于對付的領域,偶爾找到了,可以是優(yōu)質大型油氣田,也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以它為唯一目標去勘探,可能是得不償失,得不到理想的勘探成果。文中介紹了國內外主要的花崗巖儲層油氣田,闡述了花崗巖儲層油氣藏的特點以及花崗巖儲層的巖性與分類,總結了花崗巖潛山地震響應特征,并提出了中國近海渤海海域、東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花崗巖儲層油氣藏勘探方向以及這一領域的勘探策略。
隨著石油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領域不斷擴大,碳酸鹽巖油氣藏大量發(fā)現,目前的油氣藏分類,不能全面的表現出碳酸鹽巖油氣藏的特點,如礁型油氣藏,就是其他巖類所沒有的,過去石油工作者,將其劃入巖性圈閉油氣藏中,這種歸屬只表現了礁型油氣藏的巖性特點,而忽略了它的成因特征;又如裂縫型油氣藏主要見于碳酸鹽巖中,其他巖類中是罕見的,過去的分類中,沒有它的位置;成巖圈閉油氣藏,也是碳酸鹽巖常見的油氣藏類型,是隨著成巖作用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而逐漸被人們重視的。
國外對碳酸鹽巖油氣藏研究比較早。20世紀80年代國內碳酸鹽巖油氣藏的開發(fā)處于起步階段,90年代主要是鉆井技術及儲層橫向技術的突破,目前裂縫溶洞系統的儲層預測技術趨于成熟,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于復雜碳酸鹽巖油氣藏合理開發(fā)方式上。
裂縫性油氣藏是指儲集層的儲集空間和滲濾通道主要為裂縫的油氣藏。儲集層一般為非滲透性和滲透性很差的致密、性脆的巖層,如致密灰?guī)r、泥灰?guī)r、泥巖等。裂縫的成因多樣,但以構造裂縫為主,因此將裂縫性油氣藏劃入構造油氣藏大類,如果油氣藏構造圖為背斜型,也可稱為裂縫性背斜油氣藏。
碳酸鹽巖中的裂縫性油氣藏,儲顯大,產量高,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和儲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波斯灣盆地扎格羅斯山前帶中的加奇薩蘭油田即屬碳酸鹽巖裂縫性油氣藏。
世界上在一些沉積盆地中發(fā)現了大量的巖性地層油氣藏。如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墨西哥、利比亞、印度和中國都在碳酸鹽巖中發(fā)現了這類油氣藏,其中有一些屬于大油氣田。由于碳酸鹽巖沉積體系的多樣性及成巖作用的復雜性,很難對碳酸鹽巖油氣藏的類型進行定義及分類。根據碳酸鹽巖儲層的分布及幾何形態(tài),可以劃分出6種油氣藏類型,即碳酸鹽灘、生物建隆、泥質白云巖/泥灰?guī)r、白堊、不整合及巖溶型、晚期埋藏成巖型。
碳酸鹽巖儲層從巖性分為白云巖及石灰?guī)r兩大類。大型碳酸鹽巖油氣田中,寒武紀一奧陶紀及三疊紀碳酸鹽巖儲層多數為白云巖儲層,而白堊紀 新近紀碳酸鹽巖儲層主要為石灰?guī)r。
碳酸鹽巖儲層發(fā)育的沉積環(huán)境多樣。統計202個碳酸鹽巖油氣田,除陸棚及碳酸鹽緩坡相粒屑灰?guī)r、生物礁灰?guī)r及生屑灘灰?guī)r為較好的儲集巖外,陸棚相及盆地相的泥質碳酸栽巖也是較好的儲集巖。
碳酸鹽巖儲層發(fā)育,由原生基質孔隙及次生裂縫、溶孔、溶洞組成??紫缎?、溶洞型、裂縫型為基本儲集類型,孔洞型、縫洞型、孔縫型、孔縫洞復合型為過渡類型。全球202個大型碳酸鹽巖油氣田的統計表明,溶蝕作用、白云巖化作用及構造作用是最為主要的成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