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屬:畫眉草屬 Eragrostis Wolf
分布于全世界的熱帶至溫寒地帶,但以熱帶及亞熱帶的種類為多。我國現(xiàn)有10族32屬。
原檢索號 |
描述 |
中文名 |
拉丁名 |
1 |
外稃具7-9脈或至多數(shù)脈。 |
||
2 |
外稃具9至多數(shù)呈羽狀的芒。 |
冠芒草族 |
Trib. Pappophoreae kunth |
2 |
外稃無芒;小穗近無柄而排列于花序分枝的一側(cè)。 |
獐毛族 |
Trib. Aeluropodeae Nevski ex Bor |
1 |
外稃具脈1-5數(shù)。 |
||
3 |
小穗含2至數(shù)枚兩性小花,雖某些種類僅有1枚兩性小花,但尚伴有退化小花,小穗不呈卵圓形。 |
||
4 |
小穗通常極兩側(cè)壓扁,不在花序主軸上密生成簇,其下無穎狀苞片所成的總苞。 |
畫眉草族 |
Trib. Eragrostideae Stapf |
4 |
小穗無柄或近無柄,在花序主軸上密生成簇,每簇托以3至多數(shù)穎狀苞片所成的總苞。 |
總苞草族 |
Trib. Elytrophoreae H. Jacq. -Fel. |
3 |
小穗僅有1枚兩性小花,若有兩性小花2枚時,則小穗為卵圓形。 |
||
5 |
小穗的第一穎片微小或退化不存在,小穗通常2-5枚在花序軸上簇生。 |
結(jié)縷草族 |
Trib. Zoysieae Miq. |
5 |
小穗的兩穎片均發(fā)育正常,小穗不在花序上簇生。 |
||
6 |
小穗通常具芒。 |
||
7 |
小穗通常排列于穗軸的一側(cè)而成穗狀或穗形總狀花序,常由此花序再組成指狀、總狀或圓錐狀花序。 |
虎尾草族 |
Trib. Chlorideae Agardh |
7 |
小穗不排列于穗軸的一側(cè)。 |
||
8 |
小穗排成圓錐花序;穎無芒;外稃具3脈,延伸成3芒。 |
三芒草族 |
Trib. Aristideae Hubb. |
8 |
小穗常排列成單一頂生的穗形總狀花序;穎具1脈,延伸成細長芒;外稃透明膜質(zhì),無芒。 |
茅根族 |
Trib. Perotideae Hubb. |
6 |
小穗無芒,通常組成緊縮或開展的圓錐花序。 |
||
9 |
葉舌長5毫米以下;穎果成熟后不露出稃外。 |
鼠尾粟族 |
Trib. Sporoboleae Stapf |
9 |
葉舌長5-15(25)毫米;穎果成熱后露出稃外。 |
顯子草族 |
Trib. Phaenospermeae Roshev. |
小穗常兩側(cè)壓扁,含一至多數(shù)小花,頂生小花常不發(fā)育,脫節(jié)于穎之上;鱗被2,質(zhì)厚,頂端截平,有脈紋。葉片解剖及葉表皮組織常為虎尾草型(Chloridoid),染色體小型, x=5,6,9,10,11,12,多數(shù)種類為9或10。胚常為虎尾草一畫眉草型(Chlorioid-Era- grostoid): P PF,胚長約為穎果的1/3-5/6。幼苗的中胚軸常延伸,常生有不定根 。
尖稃草屬Acrachne 獐毛屬Aeluropus 三芒草屬Aristida 格蘭馬草屬Bouteloua 野牛草屬Buchloe 虎尾草屬Chloris 隱子草屬Cleistogenes 隱花草屬Crypsis 狗牙根屬Cynodon 龍爪茅屬Dactyloctenium 羽穗草屬Desmostachya |
彎穗草屬Dinebra 雙稃草屬Diplachne 穇屬Eleusine 總苞草屬Elytrophorus 九頂草屬Enneapogon 腸須草屬Enteropogon 細畫眉草屬Eragrostiella 畫眉草屬Eragrostis 真穗草屬Eustachys 鐮稃草屬Harpachne 千金子屬Leptochloa |
小草屬Microchloa 亂子草屬Muhlenbergia 固沙草屬Orinus 茅根屬Perotis 顯子草屬Phaenosperma 米草屬Spartina 鼠尾粟屬Sporobolus 鋒芒草屬Tragus 草沙蠶屬Tripogon 結(jié)縷草屬Zoysia |
彎葉畫眉草1元20克,可春播或秋播,秋播時土壤溫度較高,因而出苗速度快,生長整齊,并可有效地減少與雜草的競爭。彎葉畫眉草能夠很好地與侵占性較強的狗牙根和百喜草混播用于護坡綠化工程,其中,彎葉畫眉草播種...
早熟禾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DzlNDqNPGBzigVFbt8DnXFO3PPJ1UG4Igd78B6FXULkNe-Mg-WrFIxVOjv9qqm6 ...
還不如直接買一個
格式:pdf
大小:154KB
頁數(shù): 10頁
評分: 4.7
黃山花崗巖地貌各種類型分布很有規(guī)律,呈同心狀分布模式,中心區(qū)為平坦夷平面殘留部分,向外圍山峰依次為穹峰、堡峰、尖峰、嶺脊等.顯示流水切割,溯源侵蝕的裂點還停留在中心區(qū)邊沿,放射狀水系的共同分水嶺即為中心區(qū).推測中新世、上新世時為黃山花崗巖體升起后的剝蝕時期,并形成夷平面.后經(jīng)歷上新世末微弱抬升,形成淺切割地面,第四紀初開始強烈抬升、下切,形成深切割地面,造成中心區(qū)以外的高峰林立、峽谷幽深.此一過程仍在繼續(xù),但由于中心區(qū)集水面積有限,裂點溯源侵蝕并不強烈,黃山地貌現(xiàn)狀當可長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