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總論
1.1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與防治
1.1.1大氣組成
1.1.2大氣污染
1.2大氣污染防治基礎知識
1.2.1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意義
1.2.2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措施
第2章大氣污染擴散
2.1燃料與燃料燃燒過程
2.1.1燃料
2.1.2燃料燃燒過程
2.1.3例題
2.2大氣污染氣象學
2.2.1大氣圈結構及氣象要素
2.2.2大氣壓力和密度的垂直分布
2.2.3大氣穩(wěn)定度
2.2.4風場
2.2.5大氣邊界層的理想風場
2.2.6例題
2.3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
2.3.1湍流基本概念
2.3.2湍流擴散理論
2.4大氣污染物濃度模式
2.4.1擴散模式
2.4.2高斯擴散模式
2.4.3有效源高的估算
2.4.4大氣擴散參數(shù)的確定
2.4.5例題
2.5特殊氣象條件下的擴散模式
2.5.1封閉型大氣擴散模式
2.5.2煙熏型大氣擴散模式
2.5.3微風下的大氣擴散模式
2.5.4城市及山區(qū)擴散模式
2.6煙囪設計和廠址選擇
2.6.1煙氣換熱
2.6.2煙囪(排氣筒)功能設計要求
2.6.3煙囪的設計
2.6.4廠址的選擇
2.6.5例題
第3章顆粒物控制技術
3.1概述
3.1.1顆粒粒徑及粒徑分布
3.1.2粉塵的物理性質
3.1.3凈化裝置性能
3.1.4例題
3.2機械除塵技術
3.2.1重力除塵器
3.2.2慣性除塵器
3.2.3旋風除塵器
3.2.4例題
3.3電除塵器
3.3.1基本原理
3.3.2電除塵器特點和分類
3.3.3電除塵器本體結構
3.3.4電氣系統(tǒng)
3.3.5影響電除塵器效率的主要因素
3.3.6電除塵器選型設計
3.3.7電除塵器的應用
3.3.8例題
3.4袋式除塵器
3.4.1袋式除塵器基本理論
3.4.2袋式除塵器特點及分類
3.4.3袋式除塵器結構形式
3.4.4濾料
3.4.5袋式除塵器選型設計
3.4.6袋式除塵器的應用
3.4.7例題
3.5濕式除塵器
3.5.1除塵機理
3.5.2濕式除塵器的性能
3.5.3濕式除塵器特點及分類
3.5.4常用濕式除塵器
3.5.5例題
第4章氣態(tài)污染物控制技術
4.1概述
4.1.1氣態(tài)污染物來源
4.1.2氣態(tài)污染物的形成與控制
4.2氣體吸收
4.2.1吸收機理和分類
4.2.2吸收基本理論
423吸收設備156
424吸收劑161
425例題162
43氣體吸附165
431吸附機理和分類165
432吸附設備166
433吸附劑172
434吸附法凈化流程174
435例題175
44氣體催化轉化178
441催化反應178
442催化劑178
443氣固相催化反應器的結構類型及選擇179
444氣固相催化反應器的設計181
445催化凈化法的一般工藝183
446例題184
45氣體燃燒186
451燃燒法的基本原理186
452燃燒法的分類及特點186
453例題194
46氣態(tài)污染物的其他凈化方法195
461冷凝凈化法195
462生物凈化法196
463膜凈化法196
464等離子體凈化技術196
第5章室內(nèi)空氣污染控制技術198
51概述198
511室內(nèi)環(huán)境的定義198
512室內(nèi)空氣污染的定義198
513我國室內(nèi)空氣污染的典型污染物198
52室內(nèi)空氣污染物的來源與危害200
521室內(nèi)空氣污染物的來源200
522室內(nèi)空氣污染物的危害205
53室內(nèi)空氣污染控制技術205
531室內(nèi)空氣污染源控制206
532室內(nèi)通風換氣208
533室內(nèi)空氣凈化209
第6章硫氧化物控制技術215
61概述215
611大氣中SO2的來源與危害215
612二氧化硫煙氣凈化概況215
62燃料脫硫217
621煤炭脫硫217
622重油脫硫220
63燃燒過程脫硫220
631脫硫原理220
632脫硫過程及其影響因素220
64煙氣脫硫222
641煙氣脫硫方法概述222
642主要的煙氣脫硫工藝223
643同時脫硫脫硝工藝241
644煙氣脫硫工藝選擇的原則244
第7章氮氧化物控制技術250
71概述250
711大氣中氮氧化物的來源及危害250
712氮氧化物廢氣的治理現(xiàn)狀250
72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251
721燃燒過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251
722燃燒過程中氮氧化物的控制251
73煙氣脫硝技術252
731催化還原法252
732液體吸收法257
733吸附法258
734例題259
第8章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術261
81揮發(fā)性有機物控制261
811概述261
812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261
82機動車尾氣控制266
821概述266
822汽油發(fā)動機污染物的形成與控制技術267
823柴油發(fā)動機污染的形成與控制技術269
83惡臭物質的治理271
831概述271
832惡臭氣體污染的治理技術271
84瀝青煙氣的凈化274
841概述274
842瀝青煙氣的凈化技術275
85含重金屬廢氣的凈化276
851概述276
852含重金屬廢氣的凈化技術277
86含氟廢氣的凈化278
861含氟廢氣的來源與性質278
862含氟廢氣的凈化技術279
87含氯廢氣的凈化280
871含氯廢氣的來源與危害280
872含氯廢氣的凈化技術281
873例題282
第9章大氣污染凈化系統(tǒng)設計283
91概述283
92集氣罩283
921集氣罩的工作原理283
922集氣罩的基本形式288
923集氣罩的設計289
93管道系統(tǒng)設計295
931管道系統(tǒng)的布置和設計295
932管道系統(tǒng)的計算298
933管道安裝300
94風機特性與選型305
941風機分類與命名305
942風機的性能參數(shù)307
943風機與電機的選型計算308
944風機性能的特性曲線與運行工作點309
945風機安裝與運行維護的基本要求310
95卸排輸灰系統(tǒng)311
951粉塵處理方式312
952卸灰裝置312
953排灰裝置的選用要求315
954輸灰裝置技術要求及常用輸灰裝置315
96除塵系統(tǒng)選型321
961除塵系統(tǒng)基本構成、設計基本程序321
962除塵系統(tǒng)風量定義、計算及確定方法322
963系統(tǒng)管道風量調(diào)整與壓力平衡325
964除塵器選型要點325
97氣態(tài)污染物凈化系統(tǒng)的選型327
971氣態(tài)污染物凈化方法的選擇327
972吸收裝置的選型與設計328
973吸附裝置的選型與設計要點329
974有害氣體的高空放散332
975凈化系統(tǒng)的防爆334
976凈化系統(tǒng)的防腐335
977凈化系統(tǒng)的防振336
978例題337
參考文獻343 2100433B
本書按照注冊環(huán)保工程師專業(yè)考試大綱要求編寫,涵蓋了大氣污染擴散、顆粒物控制技術、氣態(tài)污染物控制技術、室內(nèi)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硫氧化物控制技術、氮氧化物控制技術、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術、大氣污染凈化系統(tǒng)設計等內(nèi)容,可幫助考生按考試要求有針對性復習,提高應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書按照注冊環(huán)保工程師專業(yè)考試大綱要求編寫,涵蓋了大氣污染擴散、顆粒物控制技術、氣態(tài)污染物控制技術、室內(nèi)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硫氧化物控制技術、氮氧化物控制技術、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術、大氣污染凈化系統(tǒng)設計等內(nèi)容。
這個網(wǎng)站有,可是要下載豆。http://www.daanwang.com/khda/t13755.html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書上有詳細的公式啊,代進去就可以了。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吉明,馬廣大,王書肖。
作 者: 黨小慶 等編
出 版 社: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4-1
字 數(shù): 589000
版 次: 1 頁 數(shù): 343
印刷時間: 2009-4-1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22047403
包 裝: 平裝
格式:pdf
大小:14K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7
第七章 袋式除塵器 7.1 袋式除塵器處理煙氣量為 3600m3/h,過濾面積為 1000m2,初始濃度 為 8g/m3,捕集效率為 99%,已知清潔濾布阻力系數(shù) ξ=6×107/m,煙氣 粘度 μ=1.84×10-5 Pa·s,要求濾袋壓力損失不超過 1300Pa,集塵層的平 均阻力系數(shù) α=8×108m/kg,試確定清灰周期和清灰后的壓力損失。 解:(1)過濾速度: μ f=Q/60A =3600/(60 ×1000) =0.06m/min 清潔濾袋的壓力損失:△ Po=ξoμuf =6 ×107×1.84×10-5×0.06 =66.24Pa ∴ △Pd=1300-66
格式:pdf
大?。?span id="5jcozf3" class="single-tag-height">14KB
頁數(shù): 98頁
評分: 4.6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教案 學院、系: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任課教師: 任愛玲 趙文霞 授課專業(yè): 環(huán) 境 工 程 課程學分: 4學分 課程總學時: 60學時 課程周學時: 4學時 2004年 8月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進程 周 次 課 次 章 節(jié) 計劃 學時 教學手段 教學環(huán)境 4 5 6~ 7 8~ 9 9 10 11 11~ 12 13~ 14 14~ 15 16 17 17~ 18 2 2 5 2 1 2 2 3 3 3 2 1 3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燃燒與大氣污 染 第三章 污染氣象學基 礎知識 第四章 除塵技術基礎 第五章 機械式除塵器 第六章 濕式除塵器 第七章 袋式除塵器 第八章 電除塵器 第九章 吸收法凈化氣 態(tài)污染物 第十章 吸附法凈化氣 態(tài)污染物 第十一章 氣態(tài)污染物 的催化凈化 第十二章 氣態(tài)污染物 的其它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程》選編了環(huán)境空氣監(jiān)測、管道中煙氣參數(shù)測定、粉塵物理性質測定、除塵器性能測定、氣態(tài)污染物凈化及機動車尾氣測定等20個實驗;編入了“顆粒污染物控制”和“氣態(tài)污染物控制”課程設計的任務書、指導書和設計案例;編入了4個畢業(yè)設計任務書,指導書及畢業(yè)(論文)設計說明書案例。
《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大氣污染控制與設備運行》可作為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治理技術及相關專業(yè)應用性、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各類教育教學用書,也可供從事大氣污染控制的工程技術人員或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第1章 導論
1.1 大氣及大氣污染
1.2 大氣污染物及其對人的危害
1.3 我國大氣污染簡況
1.4 我國大氣污染控制法規(guī)與標準
1.5 我國大氣污染控制技術對策
1.6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信息與文獻源
第2章 大氣污染物產(chǎn)生量的計算
2.1 現(xiàn)場實測法
2.2 物料衡算法
2.3 排污系數(shù)法
2.4 類比分析法
2.5 通量產(chǎn)生量的估算方法
2.6 濃度反推法
第3章 污染物源控制
3.1 污染物擴散過程
3.2 降低污染物的方法
3.3 密閉空間污染物的氣流控制法
3.3.1 密閉罩
3.3.2 柜式排風罩(通風柜)
3.4 敞開空間污染物的氣流控制法——外部吸氣罩
第4章 粉塵和煙氣的性質及其影響
4.1 粉塵的基本性質
4.1.1 粉塵的分類
4.1.2 粉塵的粒徑
4.1.3 粉塵物理化學特性
4.2 氣體的基本性質
4.3 煙氣理化性質
第5章 袋式除塵技術
5.1 袋式除塵器的工作原理
5.2 袋式除塵器的主要類型
5.3 袋式除塵器的主要特點
5.4 袋式除塵器的濾料
5.5 主要技術指標
5.6 袋式除塵器的選用步驟
第6章 電除塵器技術
6.1 工作原理
6.1.1 氣體的電離
6.1.2 粒子荷電
6.1.3 荷電粒子的運動和捕集
6.2 除塵系統(tǒng)的設計
6.2.1 電除塵器的選擇設計
6.2.2 排灰裝置
6.2.3 電源的選型
6.3 設備與部件
6.3.1 電除塵器的基本類型
6.3.2 收塵極系統(tǒng)
6.4 粉塵比電阻
6.5 常見的幾種電除塵器
6.5.1 管式電除塵器
6.5.2 敞開式抑制煙塵措施
6.5.3 電袋復合式除塵器
6.6 電除塵器的運行管理
6.6.1 電除塵器的安裝
6.6.2 設備管理
6.6.3 電除塵器運行操作
6.6.4 電除塵器的維護
6.6.5 電除塵器的檢修
第7章 機械預除塵技術
7.1 沉降室
7.1.1 重力沉降室
7.1.2 慣性除塵器
7.2 旋風除塵器
7.2.1 旋風器的結構
7.2.2 旋風器的使用
7.2.3 壓力損失計算
7.2.4 除塵效率計算
7.2.5 旋風器選用
第8章 吸收和吸附法控制有害氣體原理
8.1 吸收和吸附法的適用范圍
8.2 吸收法控制有害氣體原理
8.2.1 吸收法基本原理
8.2.2 吸收工藝
8.3 吸附法控制有害氣體原理
8.3.1 吸附原理
8.3.2 吸附劑
8.3.3 吸附工藝
8.4 吸收和吸附設備的選型
8.4.1 吸收設備
8.4.2 吸附設備
第9章 二氧化硫控制技術
9.1 脫硫技術基本原理
9.2 燃燒前脫硫技術
9.2.1 物理法
9.2.2 化學法
9.2.3 微生物法
9.3 燃燒中脫硫技術
9.3.1 工業(yè)型煤固硫技術
9.3.2 循環(huán)流化床燃燒脫硫技術
9.4 煙氣脫硫技術及裝置
9.4.1 濕法煙氣脫硫技術及裝置
9.4.2 半干法煙氣脫硫技術及裝置
9.4.3 干法煙氣脫硫技術及裝置
第10章 氮氧化物控制技術
10.1 氮氧化物.控制技術基礎
10.1.1 氮氧化物的性質
10.1.2 NOx的形成機理
10.2 燃燒時氮氧化物減排技術
10.2.1 空氣分級燃燒技術
10.2.2 燃料分級燃燒技術
10.2.3 高級再燃技術
10.2.4 煙氣再循環(huán)技術
10.2.5 低過量空氣燃燒技術
10.3 燃燒后氮氧化物控制技術
10.3.1 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
10.3.2 熱力脫硝技術
10.3.3 非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
10.4 其他氮氧化物處理技術
10.4.1 液體吸收法
10.4.2 吸附法
10.4.3 等離子體去除法
10.4.4 生物法
10.4.5 小結
第11章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系統(tǒng)及設計
11.1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概述
11.1.1 設計原則
11.1.2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系統(tǒng)的組成和分類
11.1.3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內(nèi)容與設計程序
11.2 高溫煙氣的冷卻
11.2.1 高溫煙氣冷卻方式
11.2.2 煙氣冷卻過程的計算
11.2.3 煙氣冷卻過程的設計原則
11.3 集氣罩設計
11.4 除塵系統(tǒng)的設計
11.4.1 除塵系統(tǒng)的構成.分類及選擇
11.4.2 除塵系統(tǒng)的設計程序
11.5 管道系統(tǒng)的設計
11.5.1 管道系統(tǒng)的設計與計算
11.5.2 管網(wǎng)的壓力平衡
11.5.3 管網(wǎng)的布置
11.5.4 廢氣凈化系統(tǒng)風量的確定
11.6 風機的選擇.安裝與運行調(diào)節(jié)
11.6.1 風機的類型
11.6.2 風機的性能參數(shù)
11.6.3 風機的命名
11.6.4 風機與配套電機的選擇
11.6.5 風機的安裝
11.6.6 風機的運行調(diào)節(jié)
11.7 煙囪的設計
11.7.1 煙囪直徑
11.7.2 煙囪的高度
11.7.3 煙囪的設計原則
11.8 凈化系統(tǒng)的防爆.防腐與防振
11.8.1 凈化系統(tǒng)的防爆
11.8.2 凈化系統(tǒng)的防腐
11.8.3 凈化系統(tǒng)的防振
11.9 系統(tǒng)的調(diào)試及運行維護管理
11.9.1 調(diào)試
11.9.2 運行調(diào)節(jié)
11.9.3 日常運行管理
第12章 工業(yè)煙氣污染物控制工藝及設計
12.1 燃煤電站鍋爐煙氣電除塵
12.1.1 火電廠的燃料構成及特點
12.1.2 電廠粉塵污染治理
12.1.3 火電廠除塵設備的選擇
12.2 礦熱爐
12.3 水泥窯
12.3.1 回轉窯
12.3.2 機械立窯
12.4 鑄造
12.4.1 工藝簡介
12.4.2 鑄造車間常用參數(shù)
12.4.3 產(chǎn)生污染物的主要設備
第13章 垃圾焚燒過程大氣污染物的生成和控制
13.1 二噁英的產(chǎn)生與控制
13.1.1 二噁英的產(chǎn)生
13.1.2 二噁英類毒性當量(TEQ)
13.1.3 二噁英的控制
13.2 HCl的生成與控制
13.2.1 HCl的生成
13.2.2 HCl的控制
13.3 垃圾焚燒過程中NOx和SO2的產(chǎn)生與控制
13.3 1NOx的生成
13.3.2 SO2的生成
13.3.3 垃圾焚燒過程中幾種典型污染控制技術
13.4 垃圾焚燒過程中顆粒物.重金屬的控制
13.4.1 顆粒物的產(chǎn)生機理與控制
13.4.2 重金屬的控制
1.3.5 垃圾焚燒過程中CO的產(chǎn)生與控制
13.6 垃圾焚燒污染控制設計要點
13.7 垃圾焚燒廠實例
第14章 大氣污染物的流動擴散
14.1 氣象要素對污染物大氣擴散的影響
14.1.1 風對污染物大氣擴散的影響
14.1.2 湍流對污染物大氣擴散的影響
14.1.3 大氣穩(wěn)定度對污染物大氣擴散的影響
14.2 污染物的大氣擴散模式
14.2.1 高斯擴散模式
14.2.2 有上部逆溫時的擴散模式
14.2.3 熏煙擴散模式
14.2.4 擴散參數(shù)的確定
14.2.5 煙氣抬升高度的確定
14.3 煙囪的設計計算
14.3.1 煙囪高度的計算
14.3.2 煙囪出口直徑的計算
第15章 工業(yè)煙氣污染物控制設計實例
15.1 案例1——電除塵器的選型計算和設計實例
15.1.1 設計依據(jù)和內(nèi)容
15.1.2 電除塵器選型計算
15.1.3 電除塵器的保溫和防腐
15.1.4 電除塵器的安裝.調(diào)試.操作及維護
15.1.5 電氣
15.1.6 工程概算
15.1."para" label-module="para">
15.1.8 勞動定員
15.2 案例2——循環(huán)流化床燒結煙氣脫硫工程實例
15.2.1 概述
15.2.2 設計方案
15.2.3 設計計算
15.2.4 循環(huán)流化床系統(tǒng)的其他構件
15.2.5.系統(tǒng)阻力計算與風機的選擇
15.3 案例3火電廠鍋爐煙氣脫硫工程實例——揚州發(fā)電有限公司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程
15.3.1 概況
15.3.2 FGD系統(tǒng)設計依據(jù)
15.3.3 技術標準及脫硫系統(tǒng)性能指標
15.3.4 煙氣脫硫系統(tǒng)的主要子系統(tǒng)及其功能
15.3.5 項目實施情況
15.3.6 調(diào)試及效益分析
15.3.7 問題及解決方案
15.3.8 加強對脫硫系統(tǒng)運行的管理
15.3.9 脫硫系統(tǒng)主要設備及規(guī)范
15.4 案例4——燃煤電站鍋爐煙氣選擇性觸媒還原脫硝(SCR法)工程實例
15.4.1 福建漳州后石電廠概況
15.4.2 后石電廠煙氣脫硝流程及設計參數(shù)
15.4.3 SCR法脫硝工藝設計中應注意的典型事項
15.4.4 SCR法脫硝工藝工程應用小結與展望
第16章 實驗
16.1 實驗1——環(huán)境空氣質量測定
16.1.1 環(huán)境空氣中可吸人顆粒物PM10的測定
16.1.2 環(huán)境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測定
16.1.3 環(huán)境空氣中氮氧化物的測定
16.2 實驗2——粉塵粒徑分布測定實驗
16.3 實驗3——旋風除塵器性能測定(質量法)
16.4 實驗4——旋風除塵器性能測定(濃度法)
附錄A 干空氣的物理參數(shù)
附錄B 《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規(guī)定的各項污染物的濃度限值
附錄C 居住區(qū)大氣中有害物質最 高容許濃度
參考文獻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