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電離層不規(guī)則體 | 外文名 |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
---|---|---|---|
學????科 | 航空工程 | 領????域 | 工程技術 |
它們構成電離層的不均勻結構。最大不規(guī)則體的尺度可達幾千米,如電離層進行性擾動,其折射效應影響電波的傳播路徑和時延。最小的不規(guī)則體僅幾十厘米,它引起甚高頻(VHF)波的背向散射和衛(wèi)星信號閃爍。
它們會引起中、短波快速衰落和甚高頻的前向散射。當然人為原因也可造成電離層不規(guī)則體,如大功率電波的電離層加熱,航天器在電離層區(qū)的助推器點火或化學釋放等 。
電離層不規(guī)則體是指漂浮在正常電離層結構中的各種尺度的電離“云塊”或“波狀”結構,又稱電離層不均勻性。
只要是發(fā)生材料、人工和機械的費用,都應該套定額計價。
你好:隔離層,如果沒有聚乙烯薄膜子目,借用干鋪油氈,換算為聚乙烯薄膜價格。
不規(guī)則砌體,梯形擋土墻,上寬與下寬不同時,按擋土墻截面積*擋土墻長度計算,即[(上寬+下寬)/2*截面高度]*擋土墻長度。
不同尺度不規(guī)則體的生成機制不同,對電波傳播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如大尺度的不規(guī)則體起源于太陽爆發(fā),中尺度的起源于重力波,小尺度的起源于不穩(wěn)定的等離子體。
格式:pdf
大?。?span id="fzthhnt" class="single-tag-height">317KB
頁數: 6頁
評分: 4.5
等離子體對大功率電波的歐姆耗散會使電子溫度升高,進而導致電子密度和其他等離子體參數改變,實現電離層的地面人工變態(tài).本文基于大功率無線電波與低電離層相互作用的自洽模型,分析了不同入射條件下電離層參數的變化,主要結論如下:電離層D區(qū)是電波的主要吸收區(qū),并且其吸收強度隨入射頻率的升高而降低,當入射頻率為6 MHz(有效入射功率為200 MW)時電子溫度的最大增幅約為520 K,電子密度最大增幅為7300 cm~(-3)左右;電子溫度達到飽和所需時間小于電子密度的飽和時間,前者具有μs量級,后者具有ms量級;停止加熱后,電子溫度和密度迅速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恢復時間均小于各自的飽和時間,但量級相當;入射功率越高,電子溫度和密度的增幅越大,并且飽和時間也越長,在相同入射條件下,夜晚的飽和時間要大于白天.
格式:pdf
大?。?span id="zvxr3jz" class="single-tag-height">317KB
頁數: 6頁
評分: 4.4
2009年7月22日上午發(fā)生的日全食是21世紀全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日全食,跨越了中國北緯約30°的廣大地區(qū),為研究太陽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上海位于此次日全食帶中心線附近,為此,上海佘山站、烏魯木齊南山站和日本鹿島站開展了VLBI聯合觀測實驗。與此同時,TEC測量還配合使用了GPS觀測站。本文介紹了此次日全食觀測實驗的背景、測量方案、觀測實驗詳情和數據處理流程。根據相關處理結果,利用二維條紋搜索方法在上海-烏魯木齊基線獲得了優(yōu)質干涉條紋,預示著VLBI測量取得成功。對單站GPS數據的初步分析表明,日全食食甚時刻TEC值存在快速下降。此次觀測實驗預期將首次獲得電離層TEC變化的VLBI實測結果,并開展VLBI與GPS測量結果的比較研究。
批準號 |
49374226 |
項目名稱 |
電離層不規(guī)則結構的數值模擬及分維分形研究 |
項目類別 |
面上項目 |
申請代碼 |
D0411 |
項目負責人 |
蕭佐 |
負責人職稱 |
教授 |
依托單位 |
北京大學 |
研究期限 |
1994-01-01 至 1996-12-31 |
支持經費 |
9(萬元) |
實際上電離層不像上面所敘述的那樣由規(guī)則的、平滑的層組成。實際上的電離層由塊狀的、云一般的、不規(guī)則的電離的團或者層組成。
夏季由于陽光直射中緯度地區(qū)的F2層在白天電離度加高,但是由于季節(jié)性氣流的影響夏季這里的分子,對單原子的比例也增高,造成離子捕獲率的增高。這個捕獲率的增高甚至強于電離度的增高。因此造成夏季F2層反而比冬季低。這個現象被稱為冬季異常。在北半球冬季異常每年都出現,在南半球在太陽活動低的年度里沒有冬季異常。
朝陽面電離層里的電流在地球磁赤道左右約±20度之間F2層形成一個電離度高的溝,這個現象被稱為赤道異常。其形成原因如下:在赤道附近地球磁場幾乎水平。由于陽光的加熱和潮汐作用電離層下層的等離子上移,穿越地球磁場線。這在E層形成一個電流,它與水平的磁場線的相互作用導致磁赤道附近±20度之間F層的電離度加強。
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及其變化不但是電離層形態(tài)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精密定位、導航和電波科學中電離層修正的重要參數。它是描述電離層形態(tài)和結構的重要參量,有助于研究電離層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 TEC是每平方米上從電離層底部(約90公里高度)的到電離層的頂部(大約1000公里高度)的電子數量總和。許多的TEC的測量是由GPS衛(wèi)監(jiān)測得到。目前,GPS的TEC監(jiān)測已經被分布在很多國家的超過360個臺站所實時監(jiān)測。
電離層電子總含量TEC及其變化不但是電離層形態(tài)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精密定位、導航和電波科學中電離層修正的重要參數。它是描述電離層形態(tài)和結構的重要參量,有助于研究電離層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電離層的預報目前有Klobuchar模型、Bent模型、IRI模型、ICED模型、FAIM模型等,GPS是主要的測量工具。在實際應用中,電離層預報是對未來時刻地面上空一定高度的網格點的電子含量預報。目前國際上通常是每兩小時給出經度方向間隔5°、緯度方向間隔2.5°的電子含量,這樣每兩小時全球共有5184 (72×72)個網格點,使用最小二乘法擬合得出網格的TEC及GPS測量的硬件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