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碼器是組合邏輯電路的一個重要的器件,其可以分為:變量譯碼和顯示譯碼兩類。
變量譯碼:一般是一種較少輸入變?yōu)檩^多輸出的器件,一般分為2n譯碼和8421BCD碼譯碼兩類。
顯示譯碼:主要解決二進制數顯示成對應的十、或十六進制數的轉換功能,一般其可分為驅動LED和驅動LCD兩類。
譯碼是編碼的逆過程,在編碼時,每一種二進制代碼,都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即都表示了一個確定的信號或者對象。把代碼狀態(tài)的特定含義"翻譯"出來的過程叫做譯碼,實現譯碼操作的電路稱為譯碼器?;蛘哒f,譯碼器是可以將輸入二進制代碼的狀態(tài)翻譯成輸出信號,以表示其原來含義的電路。
根據需要,輸出信號可以是脈沖,也可以是高電平或者低電平。
計算機指令通常由操作碼和地址碼兩部分組成:
操作碼:指明計算機執(zhí)行的某種操作的性質和功能;
地址碼:指出被操作的數據(簡稱操作數)存放在何處,即指明操作數地址,有的指令格式允許其他地址碼部分就是操作數本身。
計算機執(zhí)行指令時,從內存中取出的一條指令經數據總線送往指令寄存器中。指令的操作碼被送到指令譯碼器中譯碼,地址碼則送到地址形成部件。地址形成部件根據指令特征將地址碼形成有效地址,送往主存的地址寄存器。對于轉移指令,要將形成的有效轉移地址送往程序計數器中,實現程序的轉移。操作控制器根據指令譯碼器對于指令操作碼的譯碼,產生出實現指令功能所需要的全部動作的控制信號。這些控制信號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發(fā)往各個部件,控制各部件的動作。
譯碼器的作用:譯碼器在數字系統(tǒng)中有廣泛的用途,不僅用于代碼的轉換、終端的數字顯示,還用于數據分配,存貯器尋址和組合控制信號等。不同的功能可選用不同種類的譯碼器。譯碼:將具有特定含義的二進制代碼變換(翻...
3-8譯碼器的輸入是3個腳,輸出是8個腳。用高低電平來表示輸入和輸出。輸入是二進制。3只腳也就是3位二進制數。輸入可以3位二進制數。3位二進制最大是111 也就是8。輸出是8個腳,表示10進制。是根據...
一、解釋譯碼器:1、重點詞解釋:什么是譯碼?將具有特定含義的二進制代碼變換(翻譯)成一定的輸出信號,以表示二進制代碼的原意,這一過程稱為譯碼。譯碼是編碼的逆過程,即將某個二進制代碼翻譯成電路的某種狀態(tài)...
格式:pdf
大小:95KB
頁數: 3頁
評分: 4.7
【例 4.15】用模塊例化方式設計 8位計數譯碼器電路系統(tǒng)。 在 8 位計數譯碼系統(tǒng)電路設計中, 需要事先設計一個 4 位二進制加法計數器 cnt4e 模塊 和一個七段數碼顯示器的譯碼器 dec7s模塊,然后用模塊例化方式將這兩種模塊組成計數譯 碼系統(tǒng)電路。 1. 4位二進制加法計數器 cnt4e 的設計 cnt4e 的元件符號如圖 4.11 所示, clk 是時鐘輸入端; clr 是復位控制輸入端,當 clr=1 時計數器被復位,輸出 q[3..0]=0000;ena 是使能控制輸入端,當 ena=1 時,計數器才能工 作; cout 是進位輸出端,當輸出 q[3..0]=1111 時, cout=1。 Cnt4e 的 Verilog HDL 源程序 cnt4e.v 如下: module cnt4e (clk,clr,ena,cout,q); input clk,clr,ena; o
格式:pdf
大?。?span id="h8ohtnh" class="single-tag-height">95KB
頁數: 6頁
評分: 4.3
針對閃存(flash)因制造工藝的不斷提高而導致其內部數據區(qū)隨機錯誤不斷增加的現象,設計并實現一種高速BCH編碼譯碼器,通過BCH編碼技術對flash中的隨機錯誤進行糾錯,以達到錯誤檢測與糾錯的目的。實驗結果顯示優(yōu)化設計的BCH(4 224,4 096)編碼譯碼器可以工作在25 MHz的工作頻率下,其單頁數據(512 Byte)的糾錯能力從普遍的3 bit提高到15 bit,從而提高了flash數據存儲與讀取的可靠性。
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和協(xié)調整個計算機的動作控制通常需要程序計數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譯碼器(ID)、定時與控制電路以及脈沖源、中斷等共同完成??刂破饔?指令寄存器Instruction Register、指令譯碼器Instruction Decoder、定時與控制電路Programmable Logic Array、程序計數器Program Counter、標志寄存器Flags Register、堆棧和堆棧指針Stack Pointer、寄存器組等構成。
CPU可以向控制器發(fā)送多種不同的命令,設備控制器應能接收并識別這些命令。為此,在控制器中應具有相應的控制寄存器,用來存放接收的命令和參數,并對所接收的命令進行譯碼。例如,磁盤控制器可以接收CPU發(fā)來的Read、Write、Format等15條不同的命令,而且有些命令還帶有參數;相應地,在磁盤控制器中有多個寄存器和命令譯碼器等。
這是指實現CPU與控制器之間、控制器與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對于前者,是通過數據總線,由CPU并行地把數據寫入控制器,或從控制器中并行地讀出數據;對于后者,是設備將數據輸入到控制器,或從控制器傳送給設備。為此,在控制器中須設置數據寄存器。
控制器應記下設備的狀態(tài)供CPU了解。例如,僅當該設備處于發(fā)送就緒狀態(tài)時,CPU才能啟動控制器從設備中讀出數據。為此,在控制器中應設置一狀態(tài)寄存器,用其中的每一位來反映設備的某一種狀態(tài)。當CPU將該寄存器的內容讀入后,便可了解該設備的狀態(tài)。
就像內存中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地址一樣,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設備也都有一個地址,而設備控制器又必須能夠識別它所控制的每個設備的地址。此外,為使CPU能向(或從)寄存器中寫入(或讀出)數據,這些寄存器都應具有唯一的地址。例如,在IB-MPC機中規(guī)定,硬盤控制器中各寄存器的地址分別為320~32F之一??刂破鲬苷_識別這些地址,為此,在控制器中應配置地址譯碼器。
由于I/O設備的速率較低而CPU和內存的速率卻很高,故在控制器中必須設置一緩沖器。在輸出時,用此緩沖器暫存由主機高速傳來的數據,然后才以I/O設備所具有的速率將緩沖器中的數據傳送給I/O設備;在輸入時,緩沖器則用于暫存從I/O設備送來的數據,待接收到一批數據后,再將緩沖器中的數據高速地傳送給主機。
設備控制器還兼管對由I/O設備傳送來的數據進行差錯檢測。若發(fā)現傳送中出現了錯誤,通常是將差錯檢測碼置位,并向CPU報告,于是CPU將本次傳送來的數據作廢,并重新進行一次傳送。這樣便可保證數據輸入的正確性。
1、計算機系統(tǒng)包括硬件系統(tǒng)和軟件系統(tǒng),二者協(xié)同工作,缺一不可。
2、對存儲器而言,容量越大,存取速度則越慢(快)。
3、指令寄存器(指令譯碼器)用于對現行指令進行分析,確定指令類型、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以及尋址方式。
4、只讀存儲器(ROM)的內容只能讀出而不能寫入,斷電后所保存的信息(不)丟失,即為(非)易失性。
5、機器語言程序的優(yōu)點是計算機能夠直接執(zhí)行。
6、在計算機內部到處都是由0和1組成的數據流。
7、為了與具體的物理傳輸媒體無關,TCP/IP協(xié)議結構中并沒有對最低兩層做出規(guī)定。
8、網絡層的功能就是把IP分組發(fā)送到應該去的地方。
9、信息室以數據的形式表示的,即它是以數據為載體而表現。
10、數據管理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數據存儲(處理)的效率。
發(fā)電機控制器(Generatorcontroller)是發(fā)電機的核心,相當于人的大腦。標準定義為:按照預定順序改變主電路或控制電路的接線和改變電路中電阻值來控制發(fā)電機的啟動、調速、制動和反向的主令裝置。由程序計數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譯碼器、時序產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組成,它是發(fā)布命令的“決策機構”,即完成協(xié)調和指揮整個計算機系統(tǒng)的操作,控制著發(fā)電機組的整體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