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軸差應力 | 外文名 | deviator stress |
---|---|---|---|
定????義 | 軸向上的差應力 | 領????域 | 巖土力學 |
指三向應力狀態(tài)上,兩個主應力的差值。常以符號σD表示。通常,在巖石三軸壓縮實驗中,可由巖樣處于流體靜壓力(P)下的流體靜壓實驗與單軸壓縮實驗的疊加而得到對巖樣某一方向施加的附加應力(差 應力σD),即:流體靜壓實驗 單軸壓縮實驗=三軸壓縮實驗,其應力矩陣為:
先令巖樣受到均勻壓力P,再施加差應力σD,可通過對巖樣的加載方式而控制σD的變化。物體的變形狀態(tài)主要取決于差應力的數(shù)值和作用方式。在差應力作用下,物體將發(fā)生膨脹、膨脹強化和聲發(fā)射等現(xiàn)象。
軸向應變達15%的軸差應力稱為破壞應力。
實際土樣的應力-應變曲線可分為兩類,如圖1所示。
圖1中(a)的曲線是雙曲線型,其初始應變隨著應力直線增長,至應力很增大時才變?yōu)榍€。若自a點減載至C,曲線的斜率雖和原來一樣,但已不能恢復原位,說明OC是塑性(壓縮)變形。減載與再加載曲線成閉合的滯回環(huán),此時試件尚無任何破裂,一直加壓至土的屈服應力或無側限抗壓強度時,土樣破壞了。這種應力一應變曲線稱為加工硬化型。由于此類曲線無明顯的峰值,常將軸向應變達15%的軸差應力定義為破壞應力。
圖1中(b)表現(xiàn)為有駝峰的曲線。加載初期體積有所壓縮,以后卻大量膨脹,可達原體積30%以上。軸差應力達到峰值后即急劇下降,直至殘余值才見穩(wěn)定,這類曲線稱為加工軟化型。
對于飽和粘土正常固結的為A型,超固結的為B型并產(chǎn)生膨脹。超固結土的這種特性,相似于密實砂在低圍壓下的性狀。由上試驗可知土的應力一應變關系是復雜的,不是一個彈性模量所能概括。但是為了能用較簡單的力學和數(shù)學公式進行定量分析,就必須引用近似于實際材料的理想材料曲線,將之簡化為各種條件下的模量值,常用下列幾種:
①初始切線模量Et——曲線初始部分的切線斜率,土體處在彈性狀態(tài),應變隨應力線性增長。如切線模量不通過0點則以E表之。
②割線模量Es——應力應變曲線從直線轉(zhuǎn)入曲線后的割線模量,為某一應力極限條件下E的平均值。
③再加荷模量Er——保持試樣σ3不變,分級增大Δσ1后又退至0,這樣加壓減壓若干次,使試件密實,變形更接近于彈性性質(zhì)。
④壓縮模量Ec——對于半無限體或有側限的試件,垂直壓力和豎向應變之比。
⑤變形模量E0——土體在無側向約束下,垂直應力和豎向應變之比。變形模量比壓縮模量小。
⑥剪切模量G——巖土的剪切模量亦稱剛度模量,在二維純剪情況下,物體同時發(fā)生線變形與角變形。此時剪應力τ與剪應變γ的比值稱為剪切模量G。
⑦不排水模量Eμ——在三軸不排水條件下測定的模量。反之為考慮排水條件的模量。二者均為割線模量。
⑧動模量Ed——由地震法或超聲波法測定的模量,與巖土自振頻率的平方成正比。 2100433B
軸差應力,顧名思義,即為軸向上的差應力。
實測應力與理論應力產(chǎn)生誤差的原因這個應該是個專業(yè)問題 到底誤差的原因應該他們最清楚
則有 t=M*(D/2)/II的計算公式為 I=派*(D^4)/32 (其中“派”表示圓周率,)故直徑為 D=(16*M/派/t)^(1/3)各圓周線繞軸線相對轉(zhuǎn)動一微小轉(zhuǎn)角...
預應力是為了改善結構服役表現(xiàn),在施工期間給結構預先施加的壓應力。結構服役期間預加壓應力可全部或部分抵消荷載導致的拉應力,避免結構破壞,常用于混凝土結構。在工程結構構件承受外荷載之前,對受拉模塊中的鋼筋...
格式:pdf
大?。?span id="uwqgic4" class="single-tag-height">453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4.5
針對重型車軸間差速器承推墊圈的應力分析問題,計算了行星輪系嚙合傳動所產(chǎn)生的軸向力。在此基礎上,將其簡化為一個軸對稱接觸問題,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對其進行了有限元建模和計算,得到承推墊圈所受應力;將理論計算與有限元計算得到的應力結果進行對比,驗證了有限元結果的正確性。
應力三軸度也稱三軸應力度,定義為靜水(平均)壓力比Mises等效應力。
基本信息
應力三軸度也稱三軸應力度,定義為靜水(平均)壓力比Mises等效應力,即
其中靜水壓力為主應力平均值,即
Mises等效應力為:
1、單一基準要素同軸度公差要求 是指基準要素為單一軸線要素,中間齒輪座用于支承中間齒輪,為保證安裝在其上的中間齒輪與齒輪系相關齒輪間正確嚙合,必須使其安裝位置正確。該零件上φ30mm圓柱面作為安裝定位面,而φ25mm圓柱面是中間齒輪回轉(zhuǎn)中心面,因而必須保持兩軸線間同軸,才能保證其正確的嚙合位置,故給出同軸度公差。
標注時,首先與基準要素尺寸線對齊注出基準符號,以確定基準軸線,并在公差框格內(nèi)注出相應的基準字母代號,同時在公差值前加注“φ”,然后將框格指引線箭頭與被測要素尺寸線φ25mm對齊,注明被測軸線。
2、帶有輔助基準的同軸度公差要求 是指當基準軸線長度很小,難以確定其軸向方位時,采用第二基準作為輔助基準,以確定基準軸線的方位。中間齒輪軸度的功能要求與上述完全相同,但其結構上不同。主要區(qū)別是φ30mm定位圓柱面長度很小,只能起到中心點位置定位作用,而軸向方向難以確定。實際應用時,通過中間法蘭固定,且以法蘭左側面定位。因而定位軸頸的方向即由該定位面確定。為此,在給出同軸度公差時,可選定該定位面作為第二基準,以確定基準軸線的方位。
標注時,仍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標注,只是增加第二基準要素。要求:以φ30mm圓柱面軸線作為中心定位,與基準平面曰垂直的線作為基準軸線 。
同軸度公差是指被測要素的實際軸線對基準軸線的允許變動全量。同軸度就是定位公差,理論正確位置即為基準軸線。由于被測軸線對基準軸線的不同點可能在空間各個方向上出現(xiàn),故其公差帶為一以基準軸線為軸線的圓柱體,公差值為該圓柱體的直徑,在公差值前總加注符號“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