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為《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示意圖。
圖2為該發(fā)明煤礦乏風收集裝置示意圖。
《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將礦井中的乏風進行安全輸送,為乏風流中瓦斯作為燃料助燃和乏風催化氧化等后續(xù)利用提供了氣源。
《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包括:風井擴散塔、乏風收集裝置、第一乏風輸送通道和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和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分別具有進氣口和排氣口,且在通道內分別設置有至少一臺通風機;所述風井擴散塔為上下導通的筒體結構,并設置有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風井擴散塔的下端口與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的排氣口相連通,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與煤礦風井相連通;所述乏風收集裝置包括集風罩和防爆蓋,所述集風罩為上下導通的罩體,并設置有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集風罩的下端口罩設于所述風井擴散塔的上部并固接在所述風井擴散塔的側壁外;所述防爆蓋為一蓋體,蓋合于所述集風罩的上端口;所述集風罩的罩體側壁開設有通風孔,且所述風井擴散塔的筒體內部空間通過該通風孔與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相連通,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排氣口與乏風利用設備連通;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側壁設有能控制該第二乏風輸送通道與外界導通的排氣機構,且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排氣機構之間側壁上還設置有檢修防爆機構。
在該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風井擴散塔為喇叭狀塔體,其上端口大于下端口。這種上端口大于下端口的風井擴散塔,更有利于乏風的擴散和傳輸。
在該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為了更加有效、方便地將所述防爆蓋蓋合于所述集風罩的上端口,可以在所述集風罩的罩體上端口的相對側壁開設有凹槽,并沿順直方向延伸形成滑道;所述防爆蓋具有能與所述凹槽相配合的蓋體端緣,且該蓋體端緣設有能沿所述滑道滑動的滑輪結構。
在該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防爆蓋上還可以設有風窗,當風井擴散塔內乏風的壓力低于塔外的大氣壓時,開啟風窗,補進空氣消除風井擴散塔內外的壓差,從而確保抽風機的正常運轉,繼續(xù)向風井擴散塔中吸入乏風。
在該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集風罩的外部還設有壓力平衡機構,所述壓力平衡機構包括繩輪架、線繩以及重錘,其中,所述線繩的一端栓有重錘,另一端通過繩輪架與所述防爆蓋連接。當風井擴散塔內的壓力大于塔外的大氣壓時,防爆蓋在乏風壓力與重錘拉力的共同作用下,防爆蓋輕輕浮起,風井擴散塔內的部分乏風通過縫隙排放到大氣中,可以有效的降低風井擴散塔內的壓力,確保抽風機的正常運轉。
在該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排氣機構由設置于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側壁上的排氣通道和閉合機構組成,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側壁開設有通孔,所述排氣通道形成于該通孔處,所述閉合機構設置于該通孔處,并能被控制對該通孔或排氣通道實現(xiàn)閉合。 進一步地,所述排氣機構設置于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靠近排氣口的側壁上。
在該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防爆檢修機構為在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排氣機構之間側壁上設置的檢修防爆門。
《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提供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可以將礦井中的乏風進行安全輸送,為乏風流中瓦斯作為燃料助燃和乏風催化氧化等后續(xù)利用提供了氣源。
在煤炭開采過程中,煤層中賦存的大量瓦斯涌到采掘空間,采用礦井通風排除礦井瓦斯是瓦斯治理的基本手段之一。為了提高煤礦生產的安全性,大量的瓦斯隨礦井風井口通風機排放到大氣中,這種煤礦乏風瓦斯的直接排放一方面造成了不可再生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
中國煤炭資源較為豐富,但絕大部分煤礦屬高瓦斯煤礦,而且煤層瓦斯透氣性較差。截至2013年12月,礦井瓦斯抽采利用率較低,絕大部分瓦斯由礦井通風方式排入到大氣中,相當一部分礦井乏風流中的瓦斯含量在0.5%~0.75%,有的含量甚至可以達到1%。
瓦斯氣直接被排放造成可利用資源的浪費。一方面,電廠燃煤鍋爐需要消耗大量空氣,引入礦井含瓦斯乏風參與燃燒,由于瓦斯極易燃燒,將有利于改善煤炭燃燒性能,而瓦斯燃燒還產生大量熱量,在節(jié)約了燃煤的同時,也減少了向大氣層排放的瓦斯量。另一方面,如能對隨礦井乏風排出的瓦斯氣加以收集和進行催化氧化等處理,也能實現(xiàn)資源回收利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對煤礦乏風進行輸送,為乏風流中瓦斯的后續(xù)利用顯得尤為重要。
煤礦預算應該有相應的定額說明
按材料分有膠質風筒、鋼質風筒。柔性風筒, 雙向反壓邊。采用羅圈接頭法時,其步驟如下:(1)首先做好羅圈。羅圈的規(guī)格尺寸是:厚1mm、寬100mm的鐵皮圓圈,直徑略小于風筒直徑,羅圈外焊兩道鋼筋。(2)...
不得利用刮板輸送機運送設備、材料等,因從刮板機槽中取物是在刮板推力的前提下進行的很不安全。如條件允許,可鋪設專用膠帶運輸機運送人員、設備或材料。
《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涉及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屬于煤炭開采領域。
1.《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乏風輸送系統(tǒng)包括:風井擴散塔、乏風收集裝置、第一乏風輸送通道和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和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分別具有進氣口和排氣口,且在通道內分別設置有至少一臺通風機;所述風井擴散塔為上下導通的筒體結構,并設置有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風井擴散塔的下端口與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的排氣口相連通,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與煤礦風井相連通;所述乏風收集裝置包括集風罩和防爆蓋,所述集風罩為上下導通的罩體,并設置有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集風罩的下端口罩設于所述風井擴散塔的上部并固接在所述風井擴散塔的側壁外;所述防爆蓋為一蓋體,蓋合于所述集風罩的上端口;所述集風罩的罩體側壁開設有通風孔,且所述風井擴散塔的筒體內部空間通過該通風孔與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相連通,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排氣口與乏風利用設備連通;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側壁設有能控制該第二乏風輸送通道與外界導通的排氣機構,且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排氣機構之間側壁上還設置有檢修防爆機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風井擴散塔為喇叭狀塔體,其上端口大于下端口。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風罩的罩體上端口的相對側壁開設有凹槽,并沿順直方向延伸形成滑道;所述防爆蓋具有能與所述凹槽相配合的蓋體端緣,且該蓋體端緣設有能沿所述滑道滑動的滑輪結構。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蓋上設有風窗。
5.根據(jù)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風罩的外部還設有壓力平衡機構,所述壓力平衡機構包括繩輪架、線繩以及重錘,其中,所述線繩的一端栓有重錘,另一端通過繩輪架與所述防爆蓋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機構由設置于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側壁上的排氣通道和閉合機構組成,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側壁開設有通孔,所述排氣通道形成于該通孔處,所述閉合機構設置于該通孔處,并能被控制對該通孔或排氣通道實現(xiàn)閉合。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機構設置于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靠近排氣口的側壁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檢修機構為在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的進氣口與所述排氣機構之間側壁上設置的檢修防爆門。
實施例1
圖1為《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示意圖。該乏風輸送系統(tǒng)包括:風井擴散塔2、乏風收集裝置3、檢修防爆門4、通天門5、通風機1、第一乏風輸送通道6和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
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6的進氣口設有通風機1,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進氣口及排氣口設有通風機1;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6的進氣口與煤礦風井8相連通;所述風井擴散塔2為喇叭狀塔體,其上端口大于下端口,所述風井擴散塔2的下端口與所述第一乏風輸送通道6的排氣口相連通;所述乏風收集裝置3包括集風罩和防爆蓋,所述集風罩為上下導通的罩體,并設置有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集風罩的下端口罩設于所述風井擴散塔2的上部并固接在所述風井擴散塔2的側壁外;所述防爆蓋為一蓋體,蓋合于所述集風罩的上端口;所述集風罩的罩體側壁開設有通風孔,且所述風井擴散塔2的筒體內部空間通過該通風孔與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進氣口相連通;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排氣口與乏風利用設備9連通;所述檢修防爆門4開設于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進氣口與所述通天門5之間的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側壁;所述檢修防爆門4可以用作檢修整個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的行人通道,還可以對災變產生沖擊的氣流進行泄壓。
所述通天門5由設置于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側壁上的排氣通道和閉合機構組成,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側壁開設有通孔,所述排氣通道形成于該通孔處,所述閉合機構設置于該通孔處,并能被控制對該通孔或排氣通道實現(xiàn)閉合。當正常使用該乏風輸送系統(tǒng)時,所述通天門5處于關閉狀態(tài),所述乏風直接通過所述第二風輸送通道7送入乏風利用設備9中;當所述第二風輸送通道7排氣口連接的乏風利用設備9需要通入新鮮空氣進行沖洗等用途時,可以通過通天門5通孔處設置的閉合機構實現(xiàn)對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關閉,新鮮空氣從通天門5進入第二風輸送通道7中通過通風機1直接進入乏風利用設備9進行沖洗等用途。
該發(fā)明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
煤礦風井8中的乏風經第一乏風輸送通道6中的通風機抽出,從風井擴散塔2的下端口進入風井擴散塔2中,然后經風井擴散塔2進入乏風收集裝置3中,再通過乏風收集裝置3中的集風罩側壁的通風孔進入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經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中的通風機1輸送,最后進入乏風利用設備9中進行乏風利用。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為該實施例的煤礦乏風收集裝置示意圖。乏風輸送系統(tǒng)的其他裝置和連接方式均與實施例1同。
該實施例中的乏風收集裝置包括:防爆蓋1、繩輪架2、重錘3、動滑輪4、集風罩5、風井擴散塔6、風窗7和滑道8。
所述集風罩5為上下導通的罩體,并設置有上端口和下端口,所述集風罩5的下端口罩設于所述風井擴散塔6的上部并固接在所述風井擴散塔6的側壁外;其中,所述風井擴散塔6為喇叭狀塔體,其上端口大于下端口。所述集風罩5的罩體上端口的相對側壁開設有凹槽,并沿順直方向延伸形成滑道8;所述防爆蓋1具有能與所述凹槽相配合的蓋體端緣,且該蓋體端緣設有能沿所述滑道8滑動的動滑輪4;所述防爆蓋1通過所述滑動輪4與所述滑道8的相對滑動實現(xiàn)與所述集風罩5的開合。
所述集風罩5的罩體側壁開設有通風孔(未示出),且所述風井擴散塔6的筒體內部空間通過該通風孔與所述第二乏風輸送通道7的進口端相連通。在所述防爆蓋1上還設有風窗7,當風井擴散塔6內乏風的壓力低于塔外的大氣壓時,開啟風窗7,補進空氣消除風井擴散塔6內外的壓差,從而確保抽風機的正常運轉,繼續(xù)向風井擴散塔6中吸入乏風。
在所述集風罩5的外部還設有壓力平衡機構,所述壓力平衡機構包括繩輪架2、線繩以及重錘3,其中,所述線繩的一端栓有重錘3,另一端通過繩輪架2與所述防爆蓋1連接。
2017年6月22日,《一種煤礦乏風輸送系統(tǒng)》獲得安徽省第五屆專利獎優(yōu)秀獎。
格式:pdf
大小:1.5MB
頁數(shù): 5頁
評分: 4.6
針對目前煤礦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存在的通信實時性差、可靠性不高、易受電磁干擾等問題,提出了一種數(shù)字式煤礦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設計方案介紹了系統(tǒng)軟、硬件設計方案及關鍵技術.該系統(tǒng)基于CAN總線和工業(yè)以太環(huán)網(wǎng)的雙重冗余結構,以ARM處理器LPC2294和嵌入式操作系統(tǒng)μC/OS-Ⅱ為核心.測試結果表明,在10 km CAN總線,32個數(shù)字分站,200臺傳感器、執(zhí)行器規(guī)模下,該系統(tǒng)CAN總線通信成功率為99.97%,利用率為40%~60%;系統(tǒng)連續(xù)運行40 d,數(shù)據(jù)穩(wěn)定,無中斷、異常數(shù)據(jù)產生,技術指標符合AQ 6201-2006《煤礦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通用技術要求》.
格式:pdf
大?。?span id="q4eqoum" class="single-tag-height">1.5M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5
針對目前煤礦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主從應答式通信模式無法實現(xiàn)分站多主并發(fā)、實時通信及分站之間的聯(lián)動聯(lián)控等問題,提出了一種新型煤礦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信號轉換器的設計方案;給出了多環(huán)對等通信監(jiān)控系統(tǒng)結構模型,詳細介紹了信號轉換器的軟硬件設計。試驗結果表明,通過信號轉換器分站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多主并發(fā)及在線擴容,分站之間對等通信與控制無需上位機調度,有效縮短了危險區(qū)域的系統(tǒng)控制響應時間,提高了網(wǎng)絡結構可靠性。
《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該料片運輸機構能夠實現(xiàn)料片運輸?shù)闹修D,從而實現(xiàn)在成型機內對多個料片進行不同階段的處理,提高了料片的成型效率。
所述垂直移動機構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安裝有能夠沿機架上下移動的升降框架,所述升降框架包括第一升降架及第二升降架及提升架,所述第一升降架及第二升降架在提升架中呈上下式分布,且第一升降架位于第二升降架的上方,所述提升架通過第一升降機構驅動上下移動,所述提升架的升降距離與第一升降架及第二升降架之間的距離一致;
所述水平移動機構包括第一水平移動機構、第二水平移動機構、第三水平移動機構、第四水平移動機構,所述第一水平移動機構固定安裝在成型機的上料臺上,所述第二水平移動機構固定安裝在第一升降架上,所述第三水平移動機構固定安裝在第二升降架上,所述第四水平移動機構安裝在成型機的成型機構內;
所述第一升降架通過所述第二水平移動機構與所述成型機構及上料臺連接,所述第二升降架通過所述第三水平移動機構與所述成型機構及上料臺連接。
可選的,所述成型機構還包括成型機架,所述成型機架內安裝有上模、下模以及第二升降機構,所述第四水平移動機構安裝在所述第二升降機構上,所述上模及下模對所述第四水平移動機構形成夾持狀。
可選的,所述第一水平移動機構包括第一驅動電機、一對第一水平直線導軌以及傳動組件,所述傳動組件通過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驅動,一對所述第一水平直線導軌分別分布在上料臺臺面的兩側位置,并呈對稱分布,所述第一水平直線導軌的頂部具有沿第一水平直線導軌分布方向設置的凹槽,所述凹槽內通過若干轉軸分別轉動連接有若干滾輪,滾輪與轉軸一一對應,滾輪位于同一水平線上,并且所述滾輪的軸線與第一水平直線導軌的分布方向垂直,所述滾輪的頂部露出所述凹槽的頂部槽口,其中,在靠近第一驅動電機一側的第一水平直線導軌中,每個所述轉軸還固定安裝有傳動輪,所述傳動輪與所述傳動組件傳動連接。
可選的,所述第一水平移動機構、第二水平移動機構、第三水平移動機構及第四水平移動機構結構一致,并且第一水平移動機構、第二水平移動機構、第三水平移動機構、第四水平移動機構平行設置。
可選的,所述傳動組件包括鏈條、若干從動鏈輪及一個主動鏈輪,所述主動鏈輪安裝在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端,所述從動鏈輪安裝在所述第一水平直線導軌上,所述傳動輪為齒輪,并且所述傳動輪與所述鏈條傳動配合。
可選的,所述第一升降架及第二升降架上分別設有定位機構。
可選的,所述定位機構包括旋轉氣缸及伸縮氣缸,所述伸縮氣缸分別安裝在所述第一升降架及第二升降架的其中一端,所述旋轉氣缸分別安裝于所述第一升降架及第二升降架的另一端,所述旋轉氣缸與伸縮氣缸對料片的兩端形成夾持狀態(tài)。
可選的,所述旋轉氣缸的夾持端固定安裝有夾持頭。
可選的,所述第一升降機構包括升降電機及傳動軸,所述傳動軸的末端固定安裝有傳動齒輪,所述機架的一側安裝沿垂直方向滑動的齒條導柱,所述傳動齒輪與所述齒條導柱的形成配合,所述齒條導柱的底部與所述升降框架的頂部固定連接。
可選的,所述齒條導柱設有一對,兩個齒條導柱分別位于所述機架的兩側,所述升降電機的輸出端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兩根所述傳動軸,兩根所述傳動軸的末端分別固定有與相應側的齒條導柱配合的傳動齒輪。
《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由于在加熱機構中安裝有升降框架,因而在對料片加熱時,能夠將升降框架提升上去,使升降框架的第二升降架中的第三水平移動機構與第一水平移動機構及第四水平移動機構齊平,從而便于將位于第二升降架中的已經加工成型的板料取出,然后再將位于第四水平移動機構中的加工成型的板料移動到第二升降框架中進行冷卻,同時升降框架向下移動,使第二水平移動機構與第一水平移動機構及第四水平移動機構齊平,從而便于將已經加熱的料片送入成型機構內,而上料機構則再將新料片移動至第二水平移動機構中?!兑环N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通過上述設置,實現(xiàn)了料片運輸?shù)闹修D,從而實現(xiàn)在成型機內對多個料片進行不同階段的處理,使料片能夠循環(huán)加熱成型,提高了料片的成型效率。
《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涉及料片成型技術,特別涉及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
圖1是《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的成型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的上料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部放大圖;
圖4是《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的第一水平直線導軌的截面示意圖;
圖5是《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的加熱機構的主視圖;
圖6是《一種新型成型機的料片輸送系統(tǒng)》的加熱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B部放大圖;
圖8是圖6的C部放大圖;
圖9是圖6的D部放大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