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xì)氈毛忍冬形態(tài)特征
落葉藤本;幼枝、葉柄和總花梗均被淡黃褐色、開展的長糙毛和短柔毛,并疏生腺毛,或全然無毛;老枝棕色。葉紙質(zhì),卵形、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10 (~13.5) 厘米,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圓或截形至微心形,兩側(cè)稍不等,有或無糙緣毛,上面初時中脈有糙伏毛,后變無毛,側(cè)脈和小脈下陷,下面被由細(xì)短柔毛組成的灰白色或灰黃色細(xì)氈毛,脈上有長糙毛或無毛,老葉毛變稀而網(wǎng)脈明顯凸起;
葉柄長3~8 (~12) 毫米。雙花單生于葉腋或少數(shù)集生枝端成總狀花序;總花梗下方者長可達4厘米,向上則漸變短;
苞片、小苞片和萼齒均有疏糙毛及緣毛或無毛;苞片三角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約2 (~4.5) 毫米;小苞片極小,卵形至圓形,長約為萼筒的1/3;
萼筒橢圓形至長圓形,長2 (~3) 毫米,無毛,萼齒近三角形,長約達1毫米,寬近相等;花冠先白色后變淡黃色,長4~6厘米,外被開展的長、短糙毛和腺毛或全然無毛,唇形,筒細(xì),長3~3.6厘米,超過唇瓣,內(nèi)有柔毛,上唇長1.4~2.2厘米,裂片矩圓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5.5毫米,下唇條形,長約2厘米,內(nèi)面有柔毛;
雄蕊與花冠幾等高,花絲長約2厘米,無毛;花柱稍超出花冠,無毛。
果實藍黑色,卵圓形,長7~9毫米;種子褐色,稍扁,卵圓形或矩圓形,長約5毫米,有淺的橫溝紋,兩面中部各有1棱。花期5~6 (~7),果熟期9~10月。
本種的葉下面有一層薄薄的、由細(xì)短柔毛組成的氈毛,明顯不同于灰氈毛忍冬和異毛忍冬的、由短糙毛組成的氈毛,故易與后兩者區(qū)別開來。本種植物體的各不同部位毛被之有無,看來并不總是相互聯(lián)系的。
生于山谷溪旁或向陽山坡灌叢或林中,海拔550~1600米(川、滇可達2200米)。
產(chǎn)陜西南部,甘肅南部,浙江西北部和西南部,福建,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廣西(都安),四川北部、東部至西南部,貴州西部至北部和云南東部至北部。緬甸也有分布。
葉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主干不明顯,高可達3-4m。其葉大,如心形,葉柄長3-8cm。其花,雄蕊多數(shù)為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單葉,葉草質(zhì),互生,革質(zhì),...
落葉灌木,高1.5-3米;當(dāng)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黃色或黃綠色開展的小剛毛狀粗毛及簇狀短毛,老時毛可彎伏,毛基有小瘤狀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幾無毛,有凸起的墊狀物。葉紙質(zhì),寬倒卵...
平枝栒子屬落葉或半常綠匍匐灌木,高不超過0.5米,枝水平開張成整齊兩列狀;小枝圓柱形,幼時外被糙伏毛,老時脫落,黑褐色。葉片近圓形或?qū)挋E圓形,稀倒卵形,長5-14毫米,寬4-9毫米,先端多數(shù)急尖,基部...
花蕾(金銀花):清熱解毒,截瘧。功效同金銀花。 全株(大金銀花):甘,平。鎮(zhèn)驚,祛風(fēng),敗毒。用于小兒急驚風(fēng),瘡毒。 葉:用于蛔蟲病,寒熱腹脹。
格式:pdf
大小:1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fù)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xì)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ü?9-12 月。 [1] 生長習(xí)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yīng)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gvtvytt"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7
目的:建立酸水解后測定黃褐毛忍冬中常春藤皂苷元HPLC方法。方法:采用75%的鹽酸80℃加熱水解2h,氯仿提取皂苷元。采用ODS—3(4.6mm×250mm,5.0μm)為色譜柱,柱溫30℃,乙腈-0.05%磷酸(68:32)為流動相,流速1mL.min-1。以Waters2487紫外檢測器檢測,對黃褐毛忍冬中常春藤皂苷元進行測定。結(jié)果:常春藤皂苷元的線性范圍分別為0.39~3.90μg,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8.09%(RSD=2.26%)。結(jié)論:在選定的條件下,常春藤皂苷元與其余組分分離良好。
?細(xì)氈毛忍冬(原變種)
Lonicera similis Hemsl. var. similis
產(chǎn)陜西南部,甘肅南部,浙江西北部和西南部,福建,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廣西(都 安),四川北部、東部至西南部,貴州西部至北部和云南東部至北部。生于山谷溪旁或向陽山坡灌叢或林中,海拔550~1600米(川、滇可達2200米)。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biāo)本采自湖北宜昌。
本種的葉下面有一層薄薄的、由細(xì)短柔毛組成的氈毛,明顯不同于灰氈毛忍冬 L. macr- anthoides Hand. -Mazz. 和異毛忍冬 L. macrantha (D. Don) Spreng. var. heterotricha Hsu et H. J. Wang 的、由短糙毛組成的氈毛,故易與后兩者區(qū)別開來。
L. delavayi Franch. 同本種的區(qū)別很小,僅僅在于其幼枝、總花梗和花冠外面都無毛或近于無毛。但即使這一點,同本種之間也還存在著許多中間過渡類型,因而 A. Rehder把它降為本種的一個變種。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種植物體的各不同部位毛被之有無,看來并不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例如,有的幼枝散生剛毛,但花冠卻無毛;有的花冠外面有短糙毛和腺毛,但幼枝卻全然無毛。鑒于這一情形,把 L. delavayi 歸并于本種內(nèi)作為異名也許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