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荷載的土體中各點的所有不同方向的平面上的應力都是不相同的,這種隨著點的位置不同而呈現(xiàn)的應力變化,稱為土體中的應力分布。而通過一點的所有平面上的應力的總體,則稱為該點的應力狀態(tài)。土體中一點的應力狀態(tài)可以用通過該點的任意三個互相正交的平面上的三個法應力分量σx、σy、σz和三個獨立的剪應力分量τxy、τyz、τzx完全確定;在已知三個主平面方向的條件下,也可用三個主應力 σ1、σ2和σ3完全確定;在近代土力學研究中,則常用八面體法應力σoct、八面體剪應力 τoct和羅臺應力角θσ 表示。由于各種荷載通常都不是瞬時地施加的,所以土體中任何一點的應力狀態(tài)都會隨著加(卸)載的過程而變化,如果在主應力空間把加(卸)載過程中代表各不同時刻的應力狀態(tài)的各點順次地連接起來,這條連線就稱應力路徑。因繪制空間應力路徑比較麻煩,所以常常把它繪在σoct-τoct平面或稱p-q平面上。
中性應力和有效應力
土是一種以固體顆粒為骨架的有孔物質(zhì),孔隙中部分地或全部充滿著水,水不能承受剪應力,但能承受正應力,所以飽和土體中某平面上由荷載引起的剪應力只能由土骨架承受,而正應力則可能由土骨架和孔隙水共同承受。由于正應力中由孔隙水傳遞的那一部分只能對土粒四周或不透水邊界加壓,并不能使土骨架受力和產(chǎn)生體積壓縮,也不直接影響土的抗剪強度,土的壓縮和強度實際上是受土骨架傳遞的那一部分正應力所控制,所以土力學中常將由孔隙水傳遞的正應力部分,稱為中性應力(u),而將由土骨架傳遞的正應力部分,稱為有效應力(σ′),兩者的代數(shù)和稱總應力(σ)。為了確定實際控制土的力學效應的有效應力,需先確定被考慮平面上的總應力,然后按照該平面上孔隙水的受力條件確定中性應力(包括靜水壓力和可引起水流動的超靜水壓力), 有效應力就可用代數(shù)式σ′=σ-u計算。
自重應力和初始應力
在研究自重應力時,通常把天然地面下的土體理想化成為一個以水平面為邊界的、水平向均質(zhì)同性的半空間體,土層分界面也被假定成水平面。這樣的土體在水平面和垂直平面上都不會由于自重產(chǎn)生剪應力,所以這些面都是主平面,它的自重應力狀態(tài)就可用三個主應力表示(見圖)。對正常壓密的土層,距地面深度h處的垂直總應力為σ1=∑γihi,式中hi和γi分別為第i層土的厚度和容量。與σ1相應的有效應力σí=σ-u。當孔隙水處于或接近于靜止狀態(tài)時,在地下水位處u=0;在地下水位以下某一深度z處u=γwz;在地下水位以上的毛細水飽和區(qū)中的某一高度z′處u=-γwz′,式中γw為孔隙水容重。 距地面h深度處的水平有效應力則可表為σ姟=σ岉=K0σí,式中K0為計算點所在土層的靜止側(cè)壓力系數(shù),可通過試驗或按經(jīng)驗公式估計,其值一般小于 1。如果現(xiàn)地面是經(jīng)過地質(zhì)剝蝕后遺留下來的,或者所考慮的土層曾受過其他的超壓密作用,則K0可能大于1。這樣求得的σ1、σ2和σ3就代表天然土層中一點的應力狀態(tài)。
在將土當成線性變形體的假定前提下,均質(zhì)各向同性半無限空間土體中,任意一點由外加荷載引起的附加應力,可用彈性力學中對界面上有集中荷載作用的應力計算公式,按實際加載面積的幾何形狀和給定的接觸壓力分布形式通過積分求解。為了簡化計算,在土力學教科書中都列有數(shù)值表可供查用。對條形基礎和土堤等接近于平面變形問題中的附加應力,可用界面上有均布線荷載作用的計算公式,通過相應的積分求解。至于接觸應力則是一個牽涉到土與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復雜問題。剛性基礎底面的接觸壓力通常按線性分布的假定用簡化的靜力平衡分析法求解。復雜情況下的土體應力可用數(shù)值分析法求解。2100433B
外側(cè)最大,軸心為0,呈線性分布
是溫度筋,屋面層,其它層外露小屋面板要設置的。
土體不是一般土層的組合體,而是與工程建筑的穩(wěn)定、變形有關的土層的組合體。 土體是由厚薄不等,性質(zhì)各異的若干土層,以特定的上、下次序組合在一起的。 凡第四紀松散物質(zhì)沉積成土后,未經(jīng)受成壤作用的松散物質(zhì)經(jīng)...
格式:pdf
大?。?span id="uaiwds5" class="single-tag-height">229K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3
陀螺樁地基土體應力分布有限元分析——陀螺樁是一種新型的地基基礎形式,本文以天津地區(qū)典型地基為例,運用有限元方法計算了三種不同基礎下的土體應力分布和地基表面沉降。通過比較分析,認為陀螺樁基礎能夠改善地基土體附加應力的分布,使其更加均勻,并增加應...
利用三軸試驗土樣變形數(shù)字圖像測量系統(tǒng),開展基于局部變形測量結(jié)果的土體應力應變特性研究,與整體變形的測量結(jié)果對比分析,確定土樣端部約束的影響范圍、約束效應對土體應力應變特性的影響程度。選用經(jīng)典非線性彈性模型和彈塑性模型,針對代表性土類開展應力應變特性研究,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和模型的特點,對模型本身和模型參數(shù)整理方法進行改進使之更接近和如實反映土體應力應變特性。利用三軸土樣圖像測量局部變形和傳統(tǒng)測量整體數(shù)據(jù),分析泊松比的變化規(guī)律及取值對計算結(jié)果的影響,研究土體泊松比參數(shù)的試驗方法和數(shù)值分析取值依據(jù)。從彈塑性模型出發(fā),研究砂土材料在加卸載過程中的變形特性,分析顆粒破碎等物態(tài)變化對砂土應力應變影響,定量研究加載體脹和卸載體縮規(guī)律。 2100433B
批準號 |
50608014 |
項目名稱 |
基于三軸土樣局部變形測量的土體應力應變特性研究 |
項目類別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申請代碼 |
E0807 |
項目負責人 |
孫益振 |
負責人職稱 |
講師 |
依托單位 |
大連理工大學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經(jīng)費 |
26(萬元) |
1.進行平面應變狀態(tài)下的土樣抗剪強度試驗,研究不同應力狀態(tài)對抗剪強度指標的影響。
2.開展平面應變條件下土體應力應變關系的研究,并對計算土體應力應變特性經(jīng)常采用的數(shù)學模型(例如鄧肯模型)在平面應變狀態(tài)下的適用性作出評價。
3.在平面應變儀上同時實現(xiàn)對二對主應力組合的控制,開展應力路徑對抗剪強度影響的研究。
4.利用所得的應力-應變-強度-時間關系(即SST關系),在八面體應力空間對土在平面應變狀態(tài)下的本構(gòu)關系進行研究。
1.σ1=σ3情況下固結(jié)的不排水剪切試驗
2.K0固結(jié)條件下的主動不排水剪切試驗
3.固結(jié)條件下的被動不排水剪切試驗
4. σ1=σ3情況下的固結(jié)排水剪切試驗
5. K0固結(jié)條件下的主動排水剪切試驗
6. K0固結(jié)條件下的被動排水剪切試驗
7.應力路徑對抗剪強度影響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