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吊鐘花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7米;小枝及芽鱗紅色,幼時被短柔毛;老枝暗紅色,無毛。葉互生,葉片橢圓形、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薄紙質(zhì),長3.5-7厘米,寬2-3(-3.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而 有突尖,基部鈍圓或漸狹成楔形,邊緣有細(xì)鋸齒,表面無毛,背面疏被黃色柔毛,中脈和側(cè)脈密生粗毛,中脈在表面微隆起,紅色,連同側(cè)脈,網(wǎng)脈在兩面明顯;葉柄紅色,長(1-)2-2.5厘米,被短絨毛?;ǘ鄶?shù)排成總狀花序,花序軸細(xì)長,長達(dá)7厘米,連同花梗密被銹色絨毛;花萼5裂,萼片披針狀三角形,長約2.5毫米,具緣毛;花冠寬鐘形,長7-8(-15)毫米,寬10-12毫米,帶黃紅色,具較深色的脈紋,口部5淺裂,裂片微展開;雄蕊10枚,著生于花瓣基部邊緣,花絲扁平,長約2毫米,中部以下膨大,寬約1毫米,無毛,花藥長約2毫米,具2芒,芒與花藥等長;子房球形,直徑約2.5毫米,花柱長2.5毫米,無毛。蒴果卵圓形,長約7毫米;果梗頂端明顯下彎。種子小,三棱形或扁平,長約2.5毫米,表面蜂窩狀,具2-3狹翅?;ㄆ?-5月,果期6-10月。
(注:毛葉吊鐘花圖片圖冊資料來源 )
生于海拔1400-3700米的疏林下或灌叢中。
毛葉吊鐘花分布范圍
產(chǎn)于中國湖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緬甸北部、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大吉嶺)亦有。
吊鐘花即倒掛金鐘(拉丁學(xué)名:Fuchsia hybrida Hort. ex Sieb. et Voss),別名:燈籠花、吊鐘海棠。多年生半灌木,莖直立。高50-200厘米,粗6-20毫米,多分枝,被...
開花時.如一個個懸垂倒掛的燈籠或金鐘.
應(yīng)用價值:吊鐘花朵朵成束,好似鈴鐺吊掛,花色,妖嫩媚人,晶瑩醒目,花期正值元旦、春節(jié),長期以來作為吉祥的象征,為廣東一帶傳統(tǒng)的年花,每到節(jié)日為大型插花所不可缺少的材料。 花語:誠實(shí).憨厚
葉:用于跌打損傷。
格式:pdf
大?。?span id="q0itvxz" class="single-tag-height">336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6
通過對湖榕(Ficus?。螅穑┖托∪~榕(Ficus?。恚椋悖颍铮悖幔颍穑帷。蹋┗ㄐ螒B(tài)結(jié)構(gòu)特征的比較研究表明:湖榕和小葉榕的花果形態(tài)結(jié)構(gòu)有較顯著的差別。湖榕雌花的萼片數(shù)多為4片,萼片頂部都有毛,花粉位為精園形,花粉壁較薄,其結(jié)實(shí)率較低,只有0.1%;小葉榕雌花的萼片數(shù)多為3片,萼片頂部光滑無毛,花粉粒為圓形而壁較厚,其結(jié)實(shí)率較高,為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