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集水井 | 外文名 | sump pit |
---|---|---|---|
效????果 | 儲蓄調(diào)節(jié)地下水 | 屬????性 | 市政給排水、市政井 |
學????科 | 市政工程 | 分????類 | 土木市政設施 |
功????能 | 泵站集水、建筑用途、檢查疏通 |
1、地下室的入口處一般設了截水溝,流入截水溝的雨、污水都被引到集水井中。
2、生活水箱、水泵的余水、或設備檢修時的余水,也都被引到集水井中。
3、為消防需要,一旦發(fā)生火災,自動噴淋系統(tǒng)或消火栓的消防水也要引到集水井中。
集水井,有時也稱檢查井,是在埋設地下管道時每隔一段距離,或在轉(zhuǎn)彎處用砌塊砌成上面加蓋的圓形的井。便于平時管道檢查和疏通。
集水井建筑用途
建筑上的集水井是在建筑的周圍做的井,以形成局部水集中,便于排出,達到基坑內(nèi)無水施工的目
的。
集水井默認的母構(gòu)件為筏板,即只有在筏板上才能布置。 如果集水井下面沒有筏板。。。就只有100后的墊層。。。畫上墊層也不能畫上集水井。
筏板厚1650
集水井直徑一般為5~10m,具體采用下式計算 :
式中,Q——設計流量(m/s);
t——考慮虹吸管事故時調(diào)節(jié)的時間(可用2~3min);
H——虹吸管淹沒動水位以下的深度(1~1.5m)。
匯集所有滲漏水的作用,集水井所處的位置為建筑設施最低處,當水位匯集到一定高度時候,用水泵將水抽出排至尾水。主要為電梯井 ,泵房附屬建筑。
建筑上的集水井是在建筑的周圍做的井,以形成局部水集中,便于排出,達到基坑內(nèi)無水施工的目的。
集水井,有時也稱檢查井 ,是在埋設地下管道時每隔一段距離,或在轉(zhuǎn)彎處用砌塊砌成上面加蓋的圓形的井。便于平時管道檢查和疏通。
格式:pdf
大小:13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7
3施工工藝 3.1工藝流程 排水溝、集水井測量定位→挖排水溝、集水井、沉淀池→砌筑排水溝、集水井、 沉淀池→內(nèi)外粉刷→檢驗流水坡度和方向→修整找平→安裝抽水設備→排降水 施工 3.2操作工藝 3.2.1排水溝邊緣層離開坡腳不少于 0.3m,其溝底寬度為 0.3m,坡度為 1~5%。 3.2.2排水溝和集水井應保持一定高差,集水井底比排水溝底應低 1.0M,排水溝 底比挖土面應低 0.3~0.5 。 3.2.3集水井的直徑一般為 0.7~1.0m,深度為 1.0m,井壁可用擋土板、水泥管或 磚作臨時支護,井底鋪 0.3m厚的礫石和密目網(wǎng),以免泥傻堵塞水泵。 3.2.4沉淀池底部要比排水溝底深不少于 1m,通過溢水口排入市政污水系統(tǒng)。 3.2.5水泵抽水龍頭應包以過濾網(wǎng),防止泥漿、泥砂進入水泵。 3.2.6抽水應連續(xù)進行,直至基礎(chǔ)施工完畢,回填土后才能停止。 3.2.7基坑內(nèi)明排水應設置排
格式:pdf
大?。?span id="uydswvw" class="single-tag-height">13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4
. . 3施工工藝 3.1工藝流程 排水溝、集水井測量定位→挖排水溝、集水井、沉淀池→砌筑排水溝、集水井、 沉淀池→內(nèi)外粉刷→檢驗流水坡度和方向→修整找平→安裝抽水設備→排降水 施工 3.2操作工藝 3.2.1排水溝邊緣層離開坡腳不少于 0.3m,其溝底寬度為 0.3m,坡度為 1~5%。 3.2.2排水溝和集水井應保持一定高差,集水井底比排水溝底應低 1.0M,排水溝 底比挖土面應低 0.3~0.5 。 3.2.3集水井的直徑一般為 0.7~1.0m,深度為 1.0m,井壁可用擋土板、水泥管或 磚作臨時支護,井底鋪 0.3m厚的礫石和密目網(wǎng),以免泥傻堵塞水泵。 3.2.4沉淀池底部要比排水溝底深不少于 1m,通過溢水口排入市政污水系統(tǒng)。 3.2.5水泵抽水龍頭應包以過濾網(wǎng),防止泥漿、泥砂進入水泵。 3.2.6抽水應連續(xù)進行,直至基礎(chǔ)施工完畢,回填土后才能停止。 3.2.7基坑內(nèi)明
釋文:集中供應水廠的大口徑水源井。通常設置在河灘、潛流干河床、富水的山前坡積層。井深不超過20米,口徑2米以上,用豎井方法挖掘,砌壁。在含水層井段沿井壁向四周鉆直徑30~40毫米的小孔,深15~20米,下入過濾器。小孔是集水孔,可以沿井深布置數(shù)層。一個大口徑集水井內(nèi)能布置幾十個放射小孔向四周輻射,也稱輻射井,可節(jié)約鉆井費用,也節(jié)省地面設備、建筑物和管道的費用。
【學員問題】通道橋涵內(nèi)的集水井應要求?
【解答】1)井口應沒平篦蓋,并應設深度不小于0.3m的沉淀池。
2)集水井的深度應考慮通道橋涵排水構(gòu)造和凍脹的影響,宜為1.5m左右。
3)集水井的數(shù)量、尺寸應根據(jù)地面水流量和每個集水井的泄水能力確定。
以上內(nèi)容均根據(jù)學員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整理而成,供參考,如有問題請及時溝通、指正。
集水井排水法概述
基坑或溝槽開挖時,在坑底設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圍或中央開挖排水溝,使水在重力作用下流人集水井內(nèi),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
四周的排水溝及集水井一般應設置在基礎(chǔ)范圍以外,地下水流的上游,基坑面積較大時,可在基坑范圍內(nèi)設置盲溝排水。根據(jù)地下水量、基坑平面形狀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設置一個。
集水坑的直徑或?qū)挾纫话銥?.6~0.8m,其深度隨著挖土的加深而加深,并保持低于挖土面0.7~1.0m。坑壁可用竹、木材料等簡易加固。當基坑(槽)挖至設計標高后,集水坑底應低于基坑底面1.0~2.0m,并鋪設碎石濾水層(0.3m)或下部礫石(0.1m)上部粗砂(0.1m)的雙層濾水層,以免由于抽水時間過長而將泥沙抽出,并防止坑底土被擾動。
要求:
(1)排水溝:沿基坑底四周設置,底寬≮300mm,溝底低于坑底500mm,坡度1%。
(2)集水井:沿基坑底邊角設置,間距20~40m,直徑0.6~0.8m,井底低于坑底1~2m。長期用,有護壁和碎石壓底。
(3)水泵:離心泵、潛水泵、污水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