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稱 | 贛州秦漢仿古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成立時間 | 2019年04月22日 |
---|---|---|---|
總部地點 |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大窩鄉(xiāng)元嶺村松山組下灣致 |
這個要看你仿古什么,這樣材料不缺少。 看你的設(shè)計要的什么效果。專業(yè)的設(shè)計團隊與廠家,推薦廣州中本。
推薦唐語磚雕仿古建筑裝飾材料,價格是200元,綠色環(huán)保,圖案精美,抗凍耐磨,形式多樣化,經(jīng)典而不失時尚,天然的材質(zhì),耐磨耐壓,質(zhì)量有保障,希望可以幫助到您,價格來源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
你可以先去建材市場問問,這種材料很少廠會專門生產(chǎn)的,所以去打聽一下是比較好的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shù): 3頁
評分: 4.8
古建中國 -開啟建筑 +互聯(lián)網(wǎng) +文化的新紀(jì)元 ! 仿古青磚瓦 是當(dāng)代人們?yōu)樽非蠊糯ㄖ墓诺涿溃?而去仿造古典建筑材料磚 塊和瓦片而研制出的一種 仿古建筑材料 。 仿古青磚瓦根據(jù)古代磚瓦制造工藝進行生產(chǎn)制作,主要仿制生產(chǎn)唐宋時代, 明清時代和大漢時代的各類小青瓦,灰色筒瓦、龍吻雕塑、飛禽走獸雕塑品,瓦 當(dāng)?shù)犬a(chǎn)品。仿古青磚瓦能夠很好的仿制出古典的技藝, 具有較強的時代感, 磚瓦 形象生動逼真。對于建造仿古建筑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 瓦件是一座建筑的帽子, 覆蓋在屋頂上的瓦片和瓦當(dāng)隔絕了風(fēng)霜雨雪的同時, 也展現(xiàn)出美麗的線條與姿態(tài)。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 不同年代的瓦件也展示出不同 的風(fēng)貌與特征來。滴水就是其中十分特別的一種。 在古代建筑的屋檐上我們通??梢钥吹揭慌胚B綿的波浪線。 細(xì)細(xì)看去,圓的 是瓦當(dāng),而尖的就是滴水了。 滴水,又俗稱滴子,位于建筑物屋頂仰瓦形成的瓦溝最下面。 在瓦當(dāng)與瓦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5
古建中國——未來建筑產(chǎn)業(yè)鏈孵化平臺,開啟建筑文化新紀(jì)元! 古建中國——建筑行業(yè)一站式服務(wù)平臺 青磚,一種常見的仿古建筑材料 青磚是粘土燒制的, 粘土是某些鋁硅酸礦物長時間風(fēng)化的產(chǎn)物, 具有很強的 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diào)和后制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 900℃-1100℃ ,并 且要持續(xù) 8-15 天)便制成磚。 粘土中含有鐵,燒制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 即最常用的 紅磚;而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 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 (Fe3O4)則呈青 色,即青磚。 簡介 青磚和紅磚的硬度是差不多的, 只不過是燒制完后冷卻方法不同, 而紅磚是 自然冷卻,簡單一些,所以生產(chǎn)紅磚多, 青磚是水冷卻(其實是一種缺氧冷卻) , 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生產(chǎn)的比較少。雖然強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磚在抗氧 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性能明顯優(yōu)于紅磚。 青磚燒制時間一般是根據(jù)窯爐大 小決定;小窯(在
秦漢建筑藝術(shù)總的風(fēng)格可以"豪放樸拙"四個字來概括。屋頂很大,已出現(xiàn)了屋坡的折線"反字",即以后"舉折"或"舉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沒有翹起,呈現(xiàn)出剛健質(zhì)樸的氣質(zhì)。建筑裝飾題材多飛仙神異,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壯。
Qin-Han jianzhuyongtao
秦漢建筑用陶
Architechtural terra-cotta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作者簡介
陳蘇鎮(zhèn),男,漢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蘇省人,現(xiàn)任北京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為《〈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等。
秦漢皇宮中的建筑有殿、臺、閣、觀等不同樣式,其中殿式建筑最常見也最重要,承擔(dān)著皇帝生活起居及辦公理政等基本功能。此類建筑通常稱為“某某殿”,是一個個獨立的院落,由殿、室、房、夾、箱、階、庭、闥、門等部分組成。筆者搜集秦漢史籍中與此類建筑有關(guān)的零散資料,結(jié)合經(jīng)學(xué)文獻和考古材料進行了考證和解讀,大致勾畫出秦漢殿式建筑的空間結(jié)構(gòu)。今詳述如下,供學(xué)界同仁參考。
圖為秦漢宮殿假想圖
秦漢人所謂“殿”,本義指高大的堂?!墩f文》殳部:“殿,擊聲也?!?似指擊打物體發(fā)出的聲響。大徐本、小徐本、《五音韻譜》本皆同。段玉裁注:“此字本意未見,假借為宮殿字。” 但《太平御覽》居處部引《說文》曰:“殿,堂之高大者也?!彼稳~大慶《考古質(zhì)疑》、王應(yīng)麟《玉?!返葧墩f文》亦有此文。據(jù)此,宋人所見《說文》或有此條。案《說文》土部:“堂,殿也。”《初學(xué)記》卷二四引《蒼頡篇》:“殿,大堂也?!?是“殿”確可與“堂”互訓(xùn)。漢碑又有“壂”字,如《孟郁修堯廟碑》有“敬修宗壂”句,《城陽靈臺碑》有“前設(shè)大壂,俟神之堂”句,《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禮殿記》有“筑周公禮壂”句。 《玉篇》土部:“壂,堂也?!薄稄V雅·釋宮》:“堂隍,壂也?!蓖跄顚O《疏證》:“壂,通作殿?!?《廣韻》:“壂,堂基?!钡睢⑻媒ㄓ诤煌僚_基之上?!皦弊謴耐?可能是其本字。
秦漢建筑流行前堂后室布局,堂前地面稱庭?!稘h書》卷六四《朱買臣傳》載:買臣待詔公車,生活困窘,常在會稽郡邸“寄居飯食”。后拜為會稽太守,“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當(dāng)時正值上計時,來自會稽郡的上計吏“方相與群飲,不視買臣。買臣入室中,守邸與共食。食且飽”,守邸見其印綬,方知買臣已拜太守,“出語上計掾吏”。眾人“驚駭,白守丞,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買臣徐出戶” 。在這段記載中,會稽郡吏“群飲”顯然是在堂上,守邸則在堂后的“室”中用飯。朱買臣懷揣印綬回到郡邸后,先登堂,從“群飲”者身邊走過,后入“室”,與守邸“共食”。眾人得知實情后退至堂下“中庭”拜謁,買臣這才慢慢走出室“戶”。這是上述建筑布局的一個實例。
堂有臺基,高于地面。堂庭之間有東西兩階供人上下。宋代李如圭《儀禮釋宮》曰:“升堂兩階,其東階曰阼階?!苯裎靼彩形鞅苯嘉囱雽m第2號遺址正殿臺基南邊,有東西并列的兩個“夯土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5米,東西寬3.6米”,“其北距正殿南壁1.4米” ?!栋l(fā)掘報告》認(rèn)為是“闕址”,楊鴻勛認(rèn)為是“登臺木構(gòu)飛陛的支座” ,劉慶柱近日更正《發(fā)掘報告》的說法,認(rèn)為應(yīng)是“進出正殿的‘階’” 。筆者贊同劉說,這應(yīng)是殿前東西兩階的遺跡?!半A”又中分左右,一墄一平?!段倪x》卷一班固《西都賦》“左墄右平”句呂延濟注曰:“墄,階級也。右乘車上,故使平。左人上,故為級?!崩钌谱⒁齽㈧А镀呗浴吩?“王者宮中,必左墄而右平?!庇忠龘从荨稕Q疑要注》曰:“平者,以文磚相亞次也。墄者,為陛級也。”同書卷二張衡《西京賦》“右平左墄”句呂向注曰:“言階右平坦,左致墄墄。”薛綜注曰:“墄,限也,謂階齒也……其側(cè)階各中分左右,左有齒,右則滂沲平之,令輦車得上。”山東諸城前涼臺漢墓畫像石“謁見圖”中繪有堂前兩階。從摹本看,東階有一條縱向中線,將該階分為左右兩部分,但未畫出階級。西階畫得較為細(xì)致,中線右側(cè)為階級,左側(cè)似為磚鋪的斜坡。這是右“墄”左“平”,與劉歆、班固、張衡所描述的“左墄右平”之制相反。此證“左墄右平”是天子之制,其他貴族官員堂前的階只能右墄左平。
圖為山東諸城前涼臺漢墓畫像石“謁見圖”
堂、階之高度因主人身份而不同?!抖Y記·禮器》:“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薄段骶┵x》薛綜注:“天子殿高九尺,階九齒,各為九級?!辟Z誼《新書·階級》:“階陛九級者,堂高大幾六尺矣。若堂無陛級者,堂高治(殆)不過尺矣?!辩娤陌?“疑六系九之誤?!?其說是。據(jù)此,天子之堂高九尺,約合今2.079米。未央宮第2號遺址正殿臺基西側(cè)有一東西向坡道,長9.8米,“西端的斜坡道尚存,有兩排鋪地磚,由東向西坡13度” 。用三角形公式計算,臺基原高應(yīng)為2.26米,排除可能的誤差,設(shè)計高度應(yīng)為“九尺” 。“堂無陛級者,堂高殆不過尺”,系指平民而言。劉邦自稱“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 。班固則曰:“漢亡尺土之階,繇一劍之任,五載而成帝業(yè)。” “亡尺土之階”正是“布衣”身份的標(biāo)志之一。
堂和庭在功能上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配合的,尤其在禮儀場合。故堂是沒有前檐墻的敞廳,前檐下之臺沿上有軒欄起保護作用。張衡《西京賦》:“三階重軒,鏤檻文 ”。薛綜注:“檻,蘭(蘭)也,皆刻畫,又以大板廣四五尺,加漆澤焉,重置中間蘭(蘭)上,名曰軒?!?蘭(蘭)通欄(欄)?!逗鬂h書》卷八五《東夷夫余傳》:“復(fù)徙于馬蘭(蘭)?!崩钯t注:“蘭(蘭)即欄(欄)也?!睆埡馑^“重軒”“鏤檻”,說的是未央前殿的軒欄?!稘h書》卷四九《袁盎傳》:“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睅煿旁?“言富人之子則自愛也。垂堂,謂坐堂外邊,恐墜墮也?!比绱驹?“衡,樓殿邊欄楯也?!睅煿旁?“騎,謂跨之耳。” 富貴人家的堂也有一定高度,“諸侯七尺”約合今1.617米,“大夫五尺”約合今1.155米,兒童若垂腳坐于邊沿,或騎于軒欄之上,會有一定危險。“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秦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勺颂幈闶恰暗钌稀?可建旗處則是“殿下”之庭?!稘h書》卷八二《史丹傳》:“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蛑密惫牡钕?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同書卷六七《朱云傳》:云“上書求見”,于殿上當(dāng)眾彈劾丞相張禹,成帝大怒,“御史將云下”,云大呼抗?fàn)?“攀殿檻,檻折” 。從這些例子中,可大致想象殿、欄、階、庭之布局。
殿上高大寬闊,并設(shè)有帷幄。《釋名·釋床帳》曰:“帷,圍也,所以自障圍也。”又曰:“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编嵭?“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幕皆以布為之。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帷也……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繒為之。凡四物者,以綬連系焉。” 《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毛傳:“西北隅謂之屋漏?!编嵭{:“屋,小帳也?!贝颂帯拔荨奔瘁???追f達疏:“幄在帷幕之內(nèi),帷幕是大帳,則幄為小帳也……帷幕皆于野張之,以代宮室。其宮內(nèi)不張幕也,幄則室內(nèi)亦有之?!?據(jù)此,殿上設(shè)帷不設(shè)幕,帷內(nèi)又設(shè)幄。據(jù)史籍所載,漢代殿上確有帷幄?!稘h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有男子進入未央前殿,“入非常室中,解帷組結(jié)佩之”。顏師古注:“組,綬類,所以系帷?!薄逗鬂h書》卷二二《劉隆傳》:“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牘上有書……詰吏由趣,吏不肯服……東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當(dāng)欲以墾田相方耳?!?此事顯然發(fā)生在殿上,由東海公“在幄后”可知光武帝在幄中。《史記》卷一二〇《汲黯列傳》:武帝“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漢書》卷六八《霍光傳》:“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盛服坐武帳中?!蔽鋷?注家或釋為有兵器的帷帳,或釋為織有武士像的帷帳,無論如何,系殿上小帳即幄無疑。皇帝總是坐在帷幄中,故親信近臣在皇帝身邊稱“侍帷幄”。
圖為楊鴻勛復(fù)原西漢未央宮前殿
室在殿北正中,有“戶”“牖”與殿相通?!独献印氛f:“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庇终f:“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边@是以時人皆知的室與戶牖之關(guān)系闡釋“道”之哲理。北大漢簡《妄稽》講述男子周春與妒妻、愛妾間的故事,其中提到周春與愛妾在室中,其妻“尚(上)堂扶扉,卑□戶樞”,在外偷聽,繼而“怒頸觸牖”,大哭大鬧。 可見,堂上有室,室有戶牖,是當(dāng)時流行的建筑樣式。
《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載成帝、趙昭儀殺死許美人所生小皇子事,提到發(fā)生在未央宮“飾室”中的一段情節(jié):美人以葦篋一合盛所生兒,緘封,及綠囊報書予嚴(yán),嚴(yán)持篋、書置飾室簾南,去。帝與昭儀坐,使客子解篋緘。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閉戶,獨與昭儀在。須臾開戶,呼客子、偏、兼,使緘封篋及綠綈方底,推置屏風(fēng)東。恭受詔,持篋、方底予武……武穿獄樓垣下為坎,埋其中。結(jié)合上下文,補足相關(guān)信息,上文描述的過程是這樣:宦官靳嚴(yán)奉詔,令許美人交出小皇子;許美人將盛有小皇子的篋“緘封”后交給靳嚴(yán)。靳嚴(yán)將其帶入飾室,置于“飾室簾南”便離去;成帝和趙昭儀坐于“室”中,命御者于客子、王偏、臧兼將篋搬入“室”中并打開;尚未完全打開時,成帝又命客子等出去,并親自關(guān)閉室“戶”,和趙昭儀一起將小皇子弄死后,又“開戶”,命客子等將篋重新緘封,并推出“室”外,置于“屏風(fēng)東”;最后命宦者吳恭取走,交掖庭獄丞籍武掩埋。
“飾室”也是前“殿”后“室”格局,“室”在殿內(nèi),有可開閉的“戶”?!捌溜L(fēng)”即扆,也作依。《儀禮·覲禮》:“天子設(shè)斧依于戶牖之間?!编嵭?“依,如今綈素屏風(fēng)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薄段簳肪砭农枴兑菔坷钪k傳》:“鄭氏《禮圖》說扆制曰:縱廣八尺,畫斧文于其上,今之屏風(fēng)也?!薄渡袝ゎ櫭?“設(shè)黼扆?!眰慰讉?“扆,屏風(fēng),畫為斧文,置戶牖間?!睉羝珫|,牖偏西,扆在其間?!稜栄拧め寣m》:“牖戶之間謂之扆?!惫弊?“窗東戶西也?!毙蠒m疏:“牖者,戶西窗也。此牖東戶西,為牖戶之間,其處名扆?!睗h代確實流行此制?!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上》:“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群臣,聽政事?!?這是天子之制。同書卷七二《兩龔傳》:王莽遣使拜龔勝為太子師友祭酒,“勝稱病篤,為床室中戶西南牖下……使者入戶西行南面立,致詔付璽書”。龔勝曾任光祿大夫,此時致仕在家,而其“室”亦有戶牖,且正是戶東牖西。“飾室”顯然也是戶東牖西,屏風(fēng)則在戶牖之間,亦即“戶”西,故御者將篋推出“室”后,就近置于“屏風(fēng)東”。
室兩側(cè)還有房?!妒酚洝肪砭啪拧妒鍖O通列傳》載漢七年十月長樂宮前殿朝會曰:文武群臣列于殿下,“于是皇帝輦出房”,在殿上接受群臣奉賀。 張家山336號漢墓出土《朝律》作“皇帝出房”。案《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编嵭?“北堂,房中半以北?!辟Z公彥疏:“房與室相連為之。房無北壁,故得北堂之名……知房無北戶者,見上文云‘尊于房戶之東’,房有南戶矣?!堆喽Y》《大射》皆云‘羞膳者升自北階,立于房中’,不言入房,是無北壁而無戶。” 清人江永曰:“左房無北墉,有北堂、北階,異于右房?!?據(jù)此,左房或東房是向北敞開的,無“北壁”和“北戶”,故又稱“北堂”,其北有階供人升降,南壁有戶與堂相通。參照這一制度,劉邦“輦出房”,可能是從寢殿乘輦至前殿,登北階至東房,又經(jīng)東房之南戶而至殿上。北大漢簡《妄稽》還有如下情節(jié):周春至愛妾“堂”下,愛妾“桃(逃)入北房,周春追之,及之東相(廂)”。二人追逐的路線應(yīng)是:從堂進入北房,下北階,繞至建筑東側(cè),進入東廂。可見“房”確是從北面進出“堂”的通道。
堂兩側(cè)則有夾和箱。宋李如圭《儀禮釋宮》曰:“堂之東西墻謂之序,序之外為夾室,夾室之前曰廂,亦曰東堂西堂……此東西堂,堂各有階?!薄皫奔础跋洹?古通用?!皧A” ,秦漢史籍中未見實例?!跋洹眲t屢見不鮮?!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莽太子王臨久病,“朝見挈茵輿行,見王路堂者,張于西廂”,后“列風(fēng)毀王路西廂”。這是西箱的例子。東箱更多見?!妒酚洝肪砭帕稄堌┫嗔袀鳌份d:劉邦欲廢太子,大臣周昌力諫,“呂后側(cè)耳于東箱聽”?!端麟[》引韋昭曰:“殿東堂也?!庇忠☆佋?“正寢之東西室,皆號曰箱?!薄稘h書》卷四九《晁錯傳》:袁盎見景帝,晁錯在旁,“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似铃e,錯趨避東箱” 。同書卷六八《金日傳》載侍中莽何羅刺殺武帝事曰:“明旦,上未起,何羅亡何從外入……袖白刃從東箱上……走趨臥內(nèi)欲入……日捽胡投何羅殿下,得禽縛之?!?同書卷六六《楊敞傳》:霍光欲廢昌邑王,“使大司農(nóng)田延年報敞。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從東箱謂敞曰:‘此國大事……猶與無決,先事誅矣?!卑浮秲x禮·覲禮記》:“幾俟于東箱。”鄭玄注:“東箱,東夾之前,相翔待事之處?!蓖瑫短厣伿扯Y》:“幾、席、兩敦在西堂……其余在東堂?!编嵭?“西堂,西夾室之前,近南耳……東堂,東夾之前,近南?!笔菛|西箱即東西堂,在東西夾之前。又《禮記·雜記》:“夫人至,入自闈門,升自側(cè)階?!编嵭?“側(cè)階,亦旁階也?!蓖瑫侗紗省?“婦人奔喪,升自東階。”鄭玄注:“東階,東面階也?!薄秲x禮·燕禮》賈公彥疏:“東面階、西面階,婦人之階,非男子之所升?!庇纱丝芍?東、西箱分別面向東、西,由東面階、西面階升降。未央宮第2號遺址正殿臺基“東西各有一條登殿踏道”,“東踏道東西長10.5米,南北寬4米”,“西踏道東西長9.8米,南北寬7.1—8.3米”,應(yīng)是東面階和西面階的遺跡。箱與堂之間亦有“戶”相通,故呂后、楊敞夫人可在東箱聽到殿堂上的談話。晁錯從殿上趨避東箱,當(dāng)經(jīng)由其間之“戶”。莽何羅行刺時,應(yīng)是登東面階進東箱,又經(jīng)其“戶”上殿,然后走趨臥內(nèi)。
關(guān)于庭,《儀禮釋宮》曰:“堂下至門謂之庭?!薄秲x禮》中屢見“中庭”一詞,特指庭之中部,在不同禮儀場合又有不同含義,“有以東西之中言之者”,“有以南北之中言之者”。但史籍所見“中庭”似無此特定含義?!稘h書》卷八四《翟方進傳》:翟宣“教授諸生滿堂,有狗從外入,嚙其中庭群雁數(shù)十,比驚救之,已皆斷頭,狗走出門,求不知處” 。此處“雁”應(yīng)指家禽鵝。《說文》:“雁,鵝也。”《莊子·山木》:“豎子殺雁而烹之。”王先謙案:“雁即鵝?!?這數(shù)十只被狗咬死的鵝顯然不在籠中,而是散養(yǎng)的,故此“中庭”應(yīng)泛指堂前之庭院?!稘h書》卷九七《外戚傳下》描述掖庭昭陽舍之豪華,有“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之語;班婕妤描述增成舍之凄涼,有“華殿塵兮玉階,中庭萋兮綠草生”一句。這些“中庭”似也泛指殿下之庭院。秦蕙田《五禮通考》曰:“中庭,門之內(nèi)、堂之下也?!睗h代實際生活中的“中庭”當(dāng)如此。
《儀禮釋宮》又曰:“寢廟皆有堂有門,其外有大門?!薄稜栄拧め寣m》:“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就史籍所見,貴族官員府第通常有內(nèi)外兩個庭院?!洞呵锕騻鳌沸甏?晉靈公遣勇士刺殺趙盾,而趙盾府中無人守衛(wèi),“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俯而窺其戶,方食魚飧”。文中“大門”即外院之門,“閨”則為內(nèi)院之門。刺客先入“大門”,再入“閨”,然后登“堂”入“戶”。漢代官府外院之門亦稱“門”,內(nèi)院之門則多稱“”?!稘h書》卷九三《佞幸傳》:大司馬董賢拜訪丞相孔光,“光警戒衣冠出門待,望見賢車乃卻入。賢至中門,光入,既下車,乃出拜謁”。文中“門”是丞相府大門,“”是內(nèi)院之門。同書卷八三《朱博傳》載:博任太守期間,曾“斥罷諸病吏”,令其“白巾走出府門”;又載:屬縣有事“書言府”,掾史提出處理建議交給朱博,不見答復(fù),“于是府丞詣,博乃見丞掾”;又載:“功曹受賂”,博召功曹,“閉數(shù)責(zé)”。由此可見,內(nèi)院外院有不同功能,長官在內(nèi)院辦公,僚屬在外院理事。漢人稱內(nèi)院為“中庭”,或許是相對于外院而言。
圖為西漢未央宮復(fù)原鳥瞰圖
上引《漢書·外戚傳》說昭陽舍和增成舍皆有“中庭”。由此推測,當(dāng)亦有外院。班婕妤描寫增成舍,還提到“應(yīng)門”和“禁闥”。師古注:“正門謂之應(yīng)門?!?其說引自《爾雅·釋宮》。《周禮·冬官·匠人》:“應(yīng)門二徹參個?!编嵭?“正門謂之應(yīng)門,謂朝門也?!辟Z公彥疏:“以其應(yīng)門內(nèi)、路門外有正朝,臣入應(yīng)門至朝處,君臣正治之所,故謂此門為應(yīng)門,是以鄭云謂朝門也?!?可見,“應(yīng)門”在“路門”之外,是露寢前的第二道門。班婕妤可能是用“應(yīng)門”比喻增成舍外院大門?!稘h書》卷六八《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睅煿抛?“宮中小門謂之闥?!蓖怼督鹑諅鞲浇鸢采蟼鳌?“霍氏反,安上傳禁門闥,無內(nèi)霍氏親屬。”師古注:“門、闥,宮中大、小之門也?!睋?jù)此,“禁闥”當(dāng)指禁中小門。“闥”當(dāng)包括供妃妾、宦官、奴婢等出入的側(cè)門,但內(nèi)院正門也稱“闥”?!稘h書》卷四一《樊噲傳》:“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絳、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噲乃排闥直入,大臣隨之?!狈畤垘ь^闖入的“闥”,肯定是群臣日常出入的內(nèi)院正門?!痘艄鈧鳌钒喙藤澱Z曰:“霍光以結(jié)發(fā)內(nèi)侍,起于階闥之間?!卑喙逃谩半A闥之間”形容皇帝身邊的內(nèi)侍官員常由“階”“闥”出入。此處的“闥”無疑指殿前內(nèi)院正門。班婕妤所謂“禁闥”,與“應(yīng)門”并提,當(dāng)亦指增成舍大門內(nèi)的“中庭”正門。
“中庭”門內(nèi)還有屏、帷、簾等用于遮擋視線的設(shè)施?!秲x禮·覲禮》賈公彥疏引《禮緯》云:“天子外屏,諸侯內(nèi)屏,大夫以簾,士以帷?!薄稜栄拧め寣m》:“屏謂之樹。”郭璞注:“小墻當(dāng)門中?!薄盾髯印ご舐浴?“天子外屏,諸侯內(nèi)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nèi)屏,不欲見內(nèi)也?!蓖跸戎t《集解》:“郝懿行曰:‘《釋宮》但云屏謂之樹,不言內(nèi)外。郭璞注謂小墻當(dāng)門中,此說是也。’蓋屏之制如今之照壁……但令門必有屏,天子、諸侯似不必瑣瑣分別外內(nèi)也。荀書每援禮文,此云‘外屏’‘內(nèi)屏’,而云‘禮也’,必是禮家舊說……近浙人全鶚氏著論……以為‘天子外屏’,此言出于禮緯,鄭注《禮記》引其說,未可信也?!备鶕?jù)這些清代學(xué)者的說法,天子之屏也樹于門內(nèi)。還有跡象顯示,漢代天子門內(nèi)未必只樹屏,可能也有設(shè)簾的。《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薄逗鬂h書》卷一○《皇后紀(jì)上》:“高祖帷薄不修。”李賢注:“謂周昌入奏事,高帝擁戚姬,是不修也。”案《禮記·曲禮》:“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鄭玄注:“堂下則趨。”陸德明《釋文》:“薄……簾也?!?所謂“帷薄”就是堂前門內(nèi)的遮擋設(shè)施,其內(nèi)便是“堂下”,按禮當(dāng)趨,其外則不趨。前引《漢書》載成帝殺小皇子事提到“飾室簾”,師古注曰:“戶簾也?!焙熞矊懽??!夺屆め尨矌ぁ?“戶,施之于戶外也?!蓖跸戎t曰:“此則今之門簾?!睅煿胖?“飾室簾”是飾室殿上室戶之外懸掛的簾。但《漢書》不曰“戶簾”,而曰“飾室簾”,不曰“簾外”,而曰“簾南”,又載成帝命靳嚴(yán)曰:“美人當(dāng)有以予女,受來,置飾室中簾南。”從語氣上看,當(dāng)指飾室殿前門內(nèi)的簾。此事高度保密,參與者各有分工,互不接觸,還特意強調(diào)“勿令人知”,而靳嚴(yán)將篋置于“簾南”便離去。成帝如此安排,應(yīng)是不想讓飾室中其他人員知道是誰送來的。若靳嚴(yán)將篋一直送到殿上室戶之外,殿上殿下之人都會看見,似不合情理。漢長安城桂宮二號建筑遺址正殿南面東西兩階之間,“有一片‘凹’字形地面”,其“南沿中部凹入部分,東西7.5,南北1.2米”。楊鴻勛認(rèn)為:“由兩陛向南延伸的甬路,推測至宮門附近即行內(nèi)折,相互連接而形成一條東西向的甬路,再于中軸線上‘丁’字相交、向南鋪裝至宮門?!比魲钫f不錯,凹入的部分正對“中庭”之門,應(yīng)是樹立屏、帷、簾的位置。
秦漢殿式建筑中,殿或堂是最重要的空間。皇家建筑多稱“某某殿”,應(yīng)該就是這一緣故。室、房、夾、箱及殿前之內(nèi)外庭院,也各有其功能。了解此類建筑的大致格局,有助于認(rèn)識與之相關(guān)的各種制度,也有助于理解那些發(fā)生在皇宮深處的歷史情節(jié)。
(本文原載于《中國史研究》 2016年03期,第57-66頁,受限于微信平臺,注釋及引文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