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古代建筑彩畫病害與圖示 | 標準號 | WW/T 0030-2010 |
---|---|---|---|
實施日期 | 2010-09-01 | 發(fā)布日期 | 2010-07-01 |
技術歸口 | 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批準發(fā)布部門 | 國家文物局 |
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頤和園管理處、山西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泉州文物保護中心。2100433B
甄剛、馬濤、齊揚、周萍、馬琳燕、周偉強、叢一蓬、劉瑗、劉寶蘭、龔德才、閻敏。
亭臺樓閣、殿堂廳房 、橋廊榭舫 、館軒、(轅)、齋、 塔廟。寺、庵、觀、 宮、莊、宅、驛、園庭、場、苑、桿、欄、檻、池、澗、隈、壇、塢、崗等擴展資料房:多為單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為靜修、讀書之用。舍:...
古代建筑中的彩畫分三個等級,解釋如下:一、關于彩畫的簡介:彩畫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是古代漢族建筑裝飾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它以獨特的風格和物有的制作技術及其富麗堂皇的裝飾藝術效果,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格式:pdf
大小:99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4
中國古代建筑畫是中國畫畫種之一,自五代至北宋形成一個專門的科目,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經(jīng)歷了從鴻蒙走向成熟、繁榮,再逐漸衰落,乃至絕響的過程。
格式:pdf
大?。?span id="5b5mkm2" class="single-tag-height">99KB
頁數(shù): 未知
評分: 4.7
論中國古代建筑畫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斗栱與彩畫,分別是中國木構建筑最為重要的結構部件和裝飾手法。在中國古代建筑史的一般性敘述中,斗栱的結構性逐漸讓位于裝飾功能,同時,建筑彩畫也歷經(jīng)了從莊重簡樸到華麗繁復的變化,兩種趨勢相結合,使得斗栱彩畫成為古建技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圖01、02),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古代建筑的第一印象。
圖01/清式平身科斗栱雅伍墨彩畫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圖02/清式角科斗栱雅伍墨彩畫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古建彩畫的裝飾母題主要來源于秦漢以來形成的本土裝飾藝術傳統(tǒng),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傳播和民族融合而引入的圖案元素。由于早期木構建筑的結構、形體相對質(zhì)樸,所以,彩畫基本呈現(xiàn)出簡潔、素雅的藝術風格,但文獻記載和歷史遺存較少,僅能通過同時期的器物、石窟寺的裝飾紋樣來推測,便難以得知整體藝術風貌,技術做法更是無法追溯。封建社會中后期,木構建筑體系日臻成熟,社會經(jīng)濟文化也取得極大發(fā)展,彩畫藝術迎來歷史高峰:產(chǎn)生了古代建筑最為重要的兩部文獻《營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分別記錄了宋、清兩朝官式建筑彩畫的工藝做法,其中,也包括斗栱彩畫,是最能代表中國古建彩畫發(fā)展的兩個時代。除官式建筑之外,各地產(chǎn)生了類型繁多的地方古建彩畫,與各地文化傳統(tǒng)和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具有官式建筑所缺少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韻味,其中以山西、江蘇、安徽、福建、云南等地為代表,此外,部分少數(shù)民族建筑也采用了斗栱和彩畫。彩畫始終與古代木構建筑技術的演變相適應,為了提升工程進度,彩畫寫生題材和裝飾圖案已適應程式化作業(yè),不斷強調(diào)重點裝飾區(qū)域,使得多數(shù)圖案集中于外檐、天花等易于觀賞的部位,原有彩畫種類在不斷減少,新類型又繼續(xù)產(chǎn)生——古建彩畫的發(fā)展基本遵循上述規(guī)律(圖03-06)。
圖03/北京故宮角樓外檐斗栱彩畫(攝影:任超)
圖04/北京故宮御花園千秋亭內(nèi)檐斗栱和藻井彩畫
(攝影:任超)
圖05/山西陵川小會嶺二仙廟內(nèi)檐斗栱和梁架彩畫
(攝影:趙鋼)
圖06/西藏日喀則夏魯寺外檐斗栱彩畫(攝影:陳新宇)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全面興盛的時期,宋代美術以精致典雅的“院體畫”而著稱,同時,建筑工程技術和管理體系高度發(fā)達,催生了《營造法式》這樣百科全書式的經(jīng)典之作。中國木構建筑的主要技術特征雖早有源流,但多數(shù)都是首次在該文獻中得到詳實記載,其中,彩畫圖錄樣式繁多,在全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式彩畫的裝飾母題主要有三種來源:木構件的圖案化、織物圖案、傳統(tǒng)造型與裝飾藝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建筑裝飾手法和慣用主題。后世彩畫的基本規(guī)制做法在《營造法式》中已完全確立,例如:枋心式構圖、疊暈手法、青綠色調(diào)、貼金工藝、等級制度等。
圖07/宋式五彩遍裝彩畫(選自《〈營造法式〉解讀》)
圖08/宋式碾玉裝彩畫(選自《〈營造法式〉解讀》)
圖09/宋式青綠疊暈棱間裝彩畫
(選自《〈營造法式〉解讀》)
圖10/宋式解綠裝彩畫(選自《〈營造法式〉解讀》)
圖11/宋式丹粉刷飾彩畫(選自《〈營造法式〉解讀》)
宋式彩畫分為五類: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棱間裝、解綠裝、丹粉刷飾(圖07-11)。其中,五彩遍裝的色彩最為豐富,冷暖兼?zhèn)?,圖案華麗,最具裝飾效果,但未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碾玉裝和青綠疊暈棱間裝主要為青綠色調(diào),這一基本色調(diào)被明清彩畫所繼承;解綠裝與丹粉刷飾以黃紅色調(diào)為主,屬南朝至隋唐以來建筑裝飾色彩的延續(xù),在南方民間建筑中得到繼承;另外,還有綜合各種彩畫特征的雜間裝彩畫。宋式建筑有成熟的材分制和等級制,同時又對彩畫進行了一定的整理和規(guī)范,但并無特別嚴格的制度約束,而《營造法式》所謂“至于窮要妙奪生意,則謂之畫,其用色之制,隨其所寫,或淺或深,或輕或重,千變?nèi)f化,任其自然”,可見彩畫與繪畫的歷史淵源。宋式斗栱彩畫中,只有五彩遍裝和碾玉裝體現(xiàn)出了鮮明、華麗的裝飾特征,不僅斗栱構件以疊暈手法進行勾勒,且構件表面也充滿各種裝飾圖案,是斗栱彩畫最繁盛的樣式,由于斗栱構件的平面面積相對較小,故少用復雜圖案和主題性的寫生畫。而青綠疊暈棱間裝、解綠裝和丹粉刷飾彩畫當中,斗栱部位相對比較簡潔,以同一顏色或色系裝飾,使用疊暈,并采用復雜的配色模式,以增強裝飾性,此配色方法一直被后世承襲。宋代建筑的宏偉木構與華麗彩畫相結合,裝飾效果非同凡響,其藝術性早已超越“七朱八白”等唐代彩畫樣式。不過,早期木構建筑數(shù)量較少,主要保存于山西、河北等地,而且彩畫常被后世重繪、改繪,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宋代官式彩畫基本沒有保存,現(xiàn)存宋代建筑裝飾只能反映宋式彩畫的部分風貌,如:山西高平開化寺、山西壺關下好牢宋墓、河南禹州白沙宋墓等。
圖12/清式和璽金琢墨龍枋心彩畫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圖13/清式和璽彩畫示范圖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圖14/清式旋子金線大點金龍錦枋心彩畫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圖15/清式旋子彩畫示范圖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圖16/清式包袱式蘇式彩畫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圖17/清式蘇式彩畫示范圖
(選自《中國建筑彩畫圖案》)
清代由滿洲人建立,皇室尊崇藏傳佛教,重視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構,因此,蒙古、西藏、回部等邊疆民族之文化元素比較常見,同時,商品經(jīng)濟得以發(fā)展,江南漢族文化被統(tǒng)治者所傾慕,而且,隨著中西交流日漸頻繁,清代官式建筑也融入一定的西洋元素。因此,清式彩畫在不同時期融合不同民族、宗教和國家的圖像元素,色彩和圖案都呈現(xiàn)出豐富變化。清式彩畫共有五類,其中每一類又包括等級不同的多種樣式(圖12-17),分別是:寶珠吉祥草彩畫(兩種)、和璽彩畫(六種)、旋子彩畫(九種)、蘇式彩畫(三種)、海墁斑竹座彩畫(一種)。另外,當時的大型木料供應已相對緊張,梁柱構件常以小塊幫拼而成,必須對不平整的表面進行處理,才便于繪制,因此形成地仗工藝,出現(xiàn)“彩畫作”和“油漆作”的分野,前者指水性顏料繪制工藝(圖18-21),后者包括地仗、貼金及油性顏料(油漆)繪制工藝(圖22-26),因此,清式“彩畫”有狹義和廣義之別。
圖18/清式油漆作木件表面處理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19/清式油漆作地仗材料制備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0/清式油漆作地仗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1/清式油漆作油飾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2/清式彩畫作顏料配制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3/清式彩畫作譜子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4/清式彩畫作瀝粉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5/清式彩畫作繪制工藝(攝影:段牛斗)
圖26/清式彩畫作貼金工藝(攝影:段牛斗)
清式斗栱體量較小,構件表面積減少,因此,清式彩畫裝飾重點及等級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檁、墊板、枋,俗稱“檁三件”,三組構件上下疊加,形成面積較大并有所區(qū)別的裝飾區(qū)域,成為識別彩畫種類的關鍵。清式斗栱彩畫分五種:混金、金琢墨、平金、墨線、黃線,除渾金斗栱彩畫為全部貼金外,其余四種普遍采用青綠兩色,有固定的配色規(guī)則:整攢斗栱之內(nèi),將構件進行分類,升和斗為一類,昂和翹為一類,兩類分別使用青綠裝飾;整間斗栱之內(nèi),若柱頭科的升斗為綠,昂翹為青,則相鄰一攢斗栱的升斗為青,昂翹為綠,以此類推,青綠相間,統(tǒng)一又有區(qū)別,形成斗栱彩畫的基本色調(diào)。此四種彩畫的區(qū)別主要在構件邊框的描繪:金琢墨彩畫邊框瀝粉貼金,并裝飾白色內(nèi)框,平金彩畫邊框無瀝粉和白框,墨線彩畫邊框為黑色,黃線彩畫邊框為黃色,四種彩畫做法漸簡,等級隨之降低。此外,斗栱地仗工藝多采用單皮灰做法。斗栱之上的枋類構件也存在與斗栱構件類似的青綠相間配色方式。斗栱之間的墊栱板一般以紅色刷飾,按照等級不同,邊緣有相應做法,中心部位有坐龍、升鳳、夔龍、夔鳳、三寶珠火焰、西番蓮、靈芝、菱花、梵文等圖案。由于種類數(shù)量不同,斗栱和“檁三件”彩畫之間沒有非常嚴格的對應關系,只能靠材料和工藝的相似性,大致體現(xiàn)等級對應。清式彩畫以清代皇家宮殿、園林、壇廟、陵寢為主要代表,分布于北京、河北、遼寧等地,不僅能夠清晰展現(xiàn)彩畫歷史演進序列,還能體現(xiàn)針對不同建筑功能的特殊彩畫做法,例如:遼寧“一宮三陵”基本代表清早期彩畫風貌,而河北承德皇家藏傳佛教寺廟則有蒙藏文化影響。清式彩畫距今時間較短,在北京朝陽、河北易縣等地尚有活態(tài)傳承的匠作群體,至今仍是清代建筑修繕施工的主要技術力量,但彩畫的工具、材料和工藝都有不同程度的衰減。
山西是中國古代建筑保存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不僅時代跨度大、類型多樣,而且保持了豐富的地方古建技藝和匠作體系,因此,山西地方古建彩畫自成一脈,反映了民間社會的審美傾向。明清以來,山西逐漸形成以文殊道場五臺山和晉商故里晉中地區(qū)為中心的兩大建筑匠作體系,使得山西地方彩畫在佛教信徒、商賈階層的贊助之下,演化出多種類型和做法。其中,五臺山地區(qū)古建彩畫以“五彩畫”為特色,分為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圖27、28),主要分布于寺廟建筑;晉中地區(qū)古建彩畫以“金青畫”為特色,包括大金青、二金青、小金青、刷綠起金,以及一綠細畫,主要使用在晉商活動區(qū)域的建筑當中,而且影響到家具、室內(nèi)裝飾等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上五彩和金青畫更接近蘇式彩畫,個別部位采用和璽彩畫元素,下五彩和一綠細畫則與旋子彩畫近似,另外還有更具鄉(xiāng)土特征,且相對簡潔的墨線畫和素色畫。由此可見,山西地方彩畫與清式彩畫存在非常密切的歷史聯(lián)系,種類基本對應,但等級關系不嚴格,體現(xiàn)了歷史上與地方和官式建筑的互動交流,而且山西明清古建遺存數(shù)量眾多,其間包含地域文化、工匠流動、贊助關系、民間審美、民俗活動等異常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對于佐證官式彩畫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兩個系統(tǒng)的斗栱彩畫也存在非常近似的瀝粉貼金、包袱、暈色、青綠配色等做法,但部分山西彩畫種類會在櫨斗等重點部位裝飾以主題圖案。目前,山西地方彩畫工匠群體主要來自忻州代縣和晉中榆社等地,由于當代社會人口流動和文化傳播日益便捷,因此,官式和地方兩種彩畫經(jīng)常相互影響,導致各類彩畫的固有范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從根本上不利于文物建筑保護與古建彩畫傳承。
圖27/山西五臺山地區(qū)上五彩彩畫
(選自《晉系風土建筑彩畫研究》)
圖28/山西五臺山地區(qū)下五彩彩畫
(選自《晉系風土建筑彩畫研究》)
西藏建筑是中國各民族建筑中非常獨特的一支,元代以來,受中原漢地的影響,也施用斗栱,并有彩畫。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西藏建筑以石木混合結構為主,不同于中原木構建筑,所以斗栱并不發(fā)揮主要的結構功能。在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地區(qū),藏式寺廟建筑普遍采用漢式結構,其斗栱作用基本等同于漢式建筑,例如:青海樂都瞿曇寺、山西五臺藏傳佛教寺廟、北京雍和宮;而在典型的藏式建筑中,斗栱通常與漢式歇山屋頂一同構成裝飾意味深厚的“金頂”,為高等級建筑所使用,例如: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因此,藏式斗栱彩畫并無固定做法,典型實例當屬西藏日喀則夏魯寺,由元朝皇帝捐資修造,斗栱為元代樣式,彩畫使用漢式彩畫的青綠主色和藏式裝飾的黃紅主色,不拘法式,相得益彰。
斗栱彩畫是古建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裝飾原則上,主要體現(xiàn)斗栱構件復雜的形體,同時,在色彩方面遵從建筑彩畫整體的工藝和等級,由于斗栱構件趨向裝飾性和小型化,因此,斗栱彩畫的主題圖案逐漸減少,而與斗栱構件結合密切,和臺基、梁柱、屋面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建筑的整體視覺形象,故《營造法式》謂之“取其輪奐鮮麗,如組繡華錦之文爾”。總而言之,中國古建彩畫源于木構技術的發(fā)展,并始終與之保持密切聯(lián)系,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帶來的藝術繁榮,以及民族融合和宗教傳播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并長期與其它造型藝術形式相互滋養(yǎng),通過古代社會制度和地域文化而產(chǎn)生廣泛流變。
中國古代建筑史如同波瀾壯闊的長河,不斷融匯、奔流,彩畫作為其間一脈,始終保持著源流交錯、異彩紛呈的盛況。
作者:段牛斗,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發(fā)表于《華夏地理》2015年第11期,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美術遺產(chǎn)(cafa_heritage)。
中國古代建筑彩畫概述10
早期建筑彩畫11
宋《營造法式》及宋代建筑彩畫19
宋遼金墓墓室中反映的建筑彩畫28
元代彩畫35
明代彩畫的類別39
明代官式旋子彩畫的規(guī)制42
明代江南彩畫47
清工部《工程做法》與清前期的官式建筑彩畫51
清代后期的官式建筑彩畫59
清代的地方彩畫68
注釋71
圖版73
唐代建筑彩畫74
五代建筑彩畫76
宋代建筑彩畫77
遼代建筑彩畫100
金代建筑彩畫104
元代建筑彩畫106
明代建筑彩畫109
清代建筑彩畫192
圖版檢索3042100433B
中國傳統(tǒng)的木構建筑彩畫,源遠流長,是古代人民裝飾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構成中國建筑東方特色的表征 。人們常以"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繡而云楣"、"青瑣丹楹"等美麗辭藻形容中國古代建筑的華麗多姿,足以證明建筑彩畫在建筑藝術表現(xiàn)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彩畫歷代相傳,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唐代簡約,宋代華麗,元代豪放,明代規(guī)律化、裝飾化,清代進一步程式化,并創(chuàng)造出多種的構圖模式,歷代相繼表現(xiàn)出嬗遞傳承的關系。由于建筑彩畫是顏料手工繪制,在大氣中有害物質(zhì)侵蝕過程中,能保持鮮麗、美觀,最多不過數(shù)十年,則需重繪。加之,人們對美觀的追求是不斷創(chuàng)新,希望反映時尚,.推出新穎的構圖與布色,因此無法保持原創(chuàng)的風格及模式。所以保存至今的宋元彩畫極少,就是明代彩畫亦屈指可數(shù),清代彩畫保存的雖多,但是早、中期的亦占少數(shù)。所以保存并發(fā)掘明代及以前的彩畫實例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研究的重要領域。由于中國國土廣闊,民族眾多,藝術傳承及欣賞喜好各不相同。因此,除以北京為中心的種類繁多的宮廷建筑彩畫以外,全國各地區(qū)、各民族也有不少具有藝術特色的建筑彩畫。所以說在建筑彩畫研究中,清代宮廷建筑彩畫、明以前的歷史建筑彩畫及各地區(qū)各民族彩畫都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以期全面了解中國建筑彩畫的這份寶貴遺產(chǎn)。
原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及歷史研究室成立于1956年,專門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迄今已四十余年。期間雖然機構屢經(jīng)變遷,但仍在堅持研究,并有不少成果問世。在機構成立之初,即十分重視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研究,設有專門小組,開展有關雕刻、彩畫、內(nèi)檐裝修、環(huán)境裝飾等方面實例的調(diào)查。并在編輯中國古代建筑史的過程中,注意收集全國各地建筑彩畫的例證,積累了一定的資料。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建室之初,即有宋麟征、于承續(xù)二位先生開始了對中國歷代彩畫實例的整理,以及對宋《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的研究。先后繪制了一批北京地區(qū)官式彩畫范例的圖樣及宋《營造法式》彩畫作圖樣的敷彩復原的圖稿。"文革"前還對北京地區(qū)若干具有高深水平的寺廟彩畫實例進行調(diào)查臨摹測繪,繪制出縮尺的圖稿。涉及的項目包括北京智化寺明代彩畫、牛街清真寺仿明代彩畫、瑞應寺清代彩畫、八大處大悲寺藥師殿彩畫、隆福寺正覺殿彩畫等。累計圖稿達一百余幅。每幅皆精王繪制,顏色沉穩(wěn),構圖準確,細部精詳。與此同時,建筑科學研究院與南京工學院合辦的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南京分室的研究人員亦開始對皖南民居的明代彩畫進行調(diào)查與測繪,在張仲一先生的帶領下完成了歙縣呈坎鄉(xiāng)羅氏宗祠寶綸閣及休寧縣吳省初宅的調(diào)查,共手繪彩色梁枋彩畫圖紙三十余幅,并有單線畫稿三十余張。以上臨摹的建筑對象有的已經(jīng)日漸殘破,有的已經(jīng)不存,所以這批資料更為珍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有關古代建筑的研究皆冠以"封、資、修"的桂冠,予以批判,機構撤銷或合并,一切研究工作停止。研究室的有關中國古代彩畫的所有資料,包括這兩批材料也被封存,而束之高閣,積壓至今已近四十年。
孫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