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特忍冬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達(dá)2 (-4) 米;幼枝無毛或有2列彎的短糙毛,有時夾生短腺毛,二年生小枝淡褐色,纖細(xì),開展。
冬芽頂漸尖或尖,外鱗片約2-4對,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頂漸尖或尖,背面有脊,被短糙毛和緣毛或無毛。
葉紙質(zhì),倒披針形至矩圓形或倒卵形至橢圓形,頂端鈍或稍尖,基部漸窄,長1-4 (-6) 厘米,兩面常被稍彎的短糙毛或短糙伏毛,上面近葉緣處毛常較密,有時近無毛或完全禿凈,下面有時脈腋有趾蹼狀鱗腺,常具糙緣毛;葉柄長2-3毫米。
總花梗生于幼枝下方葉腋,纖細(xì),稍彎垂,長1.5-3 (-3.8) 厘米,被糙毛或無毛;苞片狹細(xì),有時葉狀,略短于至略超出萼齒;小苞片分離或連合,長為萼筒的1/4-1/5,有或無緣毛;相鄰兩萼筒中部以上至全部合生,橢圓形或矩圓形,長2 (-4) 毫米,無毛,萼檐杯狀,長為萼筒的2/5-1/2或相等,頂端具三角形齒或淺波狀至截形,有時具緣毛;花冠白色、黃白色或有淡紅暈,筒狀漏斗形,長 (8-) 10-13毫米,筒基部稍一側(cè)腫大或具淺囊,外面無毛或有時疏生糙毛,裂片近直立,圓卵形,長2-3毫米;雄蕊著生花冠筒 中部,花藥內(nèi)藏,達(dá)花冠筒上部至裂片基部;花柱高出花冠裂片,無毛或中下部疏生開展糙毛。
果實紅色,直徑5-6毫米;種子淡褐色,卵圓形或矩圓形,長2-2.5 毫米。
花期5-6月,果熟期7-8月(西藏9月)。
產(chǎn)陜西、寧夏和甘肅的南部、青海東部、湖北西部、四川、云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于云杉、落葉松、櫟和竹等林下或混交林中及山坡草地,或溪邊灌叢中,海拔1600-3500 (-3900) 米。
根及根皮:用于子癰。 枝條(去皮):用于氣喘,瘡癤,癰腫。 花蕾:清熱解毒,截瘧。
竿高5-12米,直立,直徑2-6厘米,幼竿深綠色,無毛,被,尤以在下方更為顯著,老竿無毛,有縱脈;節(jié)間在分枝一側(cè)扁平而有溝槽,節(jié)間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dá)80厘米;籜環(huán)木栓質(zhì)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剛毛;...
葉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主干不明顯,高可達(dá)3-4m。其葉大,如心形,葉柄長3-8cm。其花,雄蕊多數(shù)為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單葉,葉草質(zhì),互生,革質(zhì),...
落葉灌木,高1.5-3米;當(dāng)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黃色或黃綠色開展的小剛毛狀粗毛及簇狀短毛,老時毛可彎伏,毛基有小瘤狀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幾無毛,有凸起的墊狀物。葉紙質(zhì),寬倒卵...
本種與袋花忍冬 L. saccata Rehd. 無論在幼枝的毛被、芽鱗的形狀、葉的形狀和毛被等方面都很相似,在缺少花、果的情況下,兩者很難區(qū)分。但袋花忍冬的花藥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露出,與本種的內(nèi)藏花藥很不相同,而且苞片通常較大而多少呈葉狀,花冠筒基部常具明顯的囊,較少僅一側(cè)腫大。然而苞片的大小和花冠基部是否具囊在這二個種都不是很穩(wěn)定的,而且與花藥在花冠筒內(nèi)位置的高低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相關(guān)性。有時花冠筒基部的囊和花藥的位置近似袋花忍冬,但苞片較狹細(xì);具袋囊的花冠有時花藥卻是內(nèi)藏的。因此這兩個種的主要鑒別根據(jù)還是花藥在花冠中的位置。
這顯然是一個多型種,其枝、葉和花柱上毛被的有無和疏密,苞片的形狀和小苞片的有無,花冠筒的寬窄和基部是否具囊,以及萼齒的形狀等等,變異都很大。過去不少學(xué)者根據(jù)上述變異范疇的一些特征而命名的許多新種和新變種,看來都是站不住腳的。
格式:pdf
大?。?span id="atym4b3"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1頁
評分: 4.3
國槐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綠色,皮孔明顯。羽狀復(fù)葉長 15-25 厘米;葉軸有毛,基部膨大;小葉 9-15 片,卵狀長圓形,長 2.5-7.5 厘 米,寬 1.5-5 厘米,頂端漸尖而有細(xì)突尖,基部闊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狀,有 5小齒;花冠乳白色,旗瓣闊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脈,翼瓣龍骨瓣邊緣稍帶紫色;雄蕊 10條,不等長。莢果肉質(zhì),串珠狀, 長 2.5-5 厘米,無毛,不裂;種子 1-6 顆,腎形?;ü?9-12 月。 [1] 生長習(xí)性 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 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 較耐瘠薄, 石灰及輕度鹽堿地 (含鹽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上生長最 佳。耐煙塵,能適應(yīng)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 用途 中國
格式:pdf
大?。?span id="pwbdt8s" class="single-tag-height">12KB
頁數(shù): 6頁
評分: 4.4
古昌蛇綠巖中首次發(fā)現(xiàn)斜長花崗巖。斜長花崗巖的地質(zhì)特征和巖石學(xué)、巖石化學(xué)、地球化學(xué)特征反映出異常洋脊花崗巖的屬性,巖漿源自地幔,與古昌蛇綠巖中的變質(zhì)橄欖巖、基性巖墻、基性熔巖的巖漿同源,是基性—超基性巖漿分異的殘余,應(yīng)屬古昌蛇綠巖中的淺色巖組分,是蛇綠巖的端元巖石。
本種因具形大而呈葉狀的苞片和花冠基部具明顯的囊,在亞組內(nèi)顯得很突出。它與四川忍冬較接近,但那個種的苞片較小,萼齒不明顯,易與本種區(qū)別。
與唐古特忍冬及其近緣種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花藥與花冠裂片等長或稍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