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楝(學(xué)名:Chukrasia tabularis A. Juss.)是楝科,麻楝屬喬木,高可達25米;無毛,葉片通常為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葉柄圓形柱形,小葉互生,紙質(zhì),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偏形,偏斜,下側(cè)常短于上側(cè),兩面均無毛或近無毛,圓錐花序頂生,苞片線形,早落;花有香味;花梗短,萼淺杯狀,裂齒短而鈍,花瓣黃色或略帶紫色,花藥橢圓形,子房具柄,花柱圓柱形,蒴果灰黃色或褐色,近球形或橢圓形,種子扁平,橢圓形,4-5月開花,7月至翌年1月結(jié)果。
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云南和西藏;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也有分布等。生于海拔380-1530米的山地雜木林或疏林中。 該種木材黃褐色或赤褐色,芳香,堅硬,有光澤,易加工,耐腐,為建筑、造船、家具等良好用材。
中文名稱 | 麻楝 | 分布區(qū)域 | 麻楝原產(chǎn)于中國大陸,現(xiàn)廣泛分布于東南亞潮濕溫暖的熱帶森林中。 |
---|---|---|---|
亞????目 | 蕓香亞目 | 別????稱 | 陰麻樹、白皮香椿 |
種 | 麻楝 | 界 | 植物界 |
目 | 無患子目 | 科 | 楝科 |
拉丁學(xué)名 | Chukrasia tabularis A. Juss.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科 | 桃花心木亞科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屬 | 麻楝屬 |
毛麻楝(植物分類學(xué)報)(變種)
該變種與麻楝之主要區(qū)別在于葉軸、葉柄、小葉背面及花序軸均密被黃色絨毛。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省區(qū);印度、斯里蘭卡亦有分布。
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云南和西藏;尼泊爾、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等也有分布。
生于海拔380-1530米的山地雜木林或疏林中。
麻楝為陽性,喜光樹種,幼樹耐陰,抗寒性較強,喜歡花崗巖母質(zhì)風(fēng)化的磚紅壤性土,對水肥條件要求較高,喜歡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疏松的立地。
基本信息【高度】: 可達15米【葉性】: 喬木【枝干】: 枝條呈紅褐色?!緲淦ぁ浚?樹皮呈紅褐色,上有縱裂紋。【葉】: 葉互生,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30至50厘米。每片葉有5至10對呈卵形的小葉;小葉葉端...
喜光,幼樹耐陰;適生濕潤、疏松、肥沃的壤土;耐寒性差,幼樹在0度以下即受凍害。速生
非洲楝有良木非洲楝、筒狀非洲楝(沙比利)、大非洲楝、非洲楝(安哥拉非洲楝)等等多種。 此樹屬楝科。喬木,高可達20米;葉互生,羽狀復(fù)葉;圓錐花序頂生或生上部葉腋,花四出數(shù),花后結(jié)蒴果。該樹原產(chǎn)非洲馬達...
麻楝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達25米;老莖樹皮縱裂,幼枝赤褐色,無毛,具蒼白色的皮孔。
葉通常為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30-50厘米,無毛,小葉10-16枚;葉柄圓形柱形,長4.5-7厘米;小葉互生,紙質(zhì),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偏形,偏斜,下側(cè)常短于上側(cè),兩面均無毛或近無毛,側(cè)脈每邊10-15條,至邊緣處分叉,背面?zhèn)让}稍明顯突起;小葉柄長4-8毫米。
圓錐花序頂生,長約為葉的一半,疏散,具短的總花梗,分枝無毛或近無毛;苞片線形,早落;花長約1.2-1.5厘米,有香味;花梗短,具節(jié);萼淺杯狀,高約2毫米,裂齒短而鈍,外面被極短的微柔毛;花瓣黃色或略帶紫色,長圓形,長1.2-1.5厘米,外面中部以上被稀疏的短柔毛;雄蕊管圓筒形,無毛,頂端近截平,花藥10,橢圓形,著生于管的近頂部;子房具柄,略被緊貼的短硬毛,花柱圓柱形,被毛,柱頭頭狀,約與花藥等高。
蒴果灰黃色或褐色,近球形或橢圓形,長4.5厘米,寬3.5-4厘米,頂端有小凸尖,無毛,表面粗糙而有淡褐色的小疣點;種子扁平,橢圓形,直徑5毫米,有膜質(zhì)的翅,連翅長1.2-2厘米?;ㄆ?-5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
麻楝種子收集的時間根據(jù)地區(qū)不同而有差異,但主要是在10月和3月之間。種子收集要從樹上收集,不能從地上收集。不要從過熟的果實上收集種子,因為這些種子的發(fā)芽率會降低,且會造成小苗的高死亡率。從野外收集后,麻楝的蒴果放在太陽下曬2-3天加快裂開,然后通過脫粒使翅果從蒴果中脫出。特別要小心不要讓風(fēng)把種子吹走。晾干后密封保存在2-4℃冷藏室中。麻楝種子千粒質(zhì)量在8.09-15.78克,發(fā)芽率20%-86.7%。
育苗盤:蛭石和泥炭土按照1:1的比例混合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苗盤的規(guī)格30厘米×40厘米);播種前用手搓揉種子,將外種翅搓掉,用水沖洗使種子下沉,經(jīng)多次分離,即得純凈種子,然后再用0.1%高錳酸鉀消毒,防止種子在發(fā)芽過程中發(fā)霉腐爛。每個苗盤散播3-5克種子。通過以往播種實驗得知,麻楝在每年3月出苗,最快2-3周完成出苗,而在11月則需要4-6周才能完成。播種后1周每天都要澆水,保證種子萌發(fā)吸脹所需要的水分。通過實驗得知麻楝種子發(fā)芽率為65%。待幼苗長到6-8厘米時,移栽到盛有營養(yǎng)土規(guī)格為直徑6-8厘米,高為8厘米的營養(yǎng)杯中,然后置于設(shè)置好的苗床內(nèi)。
麻楝幼苗期間很少有病蟲害的發(fā)生,但仍要經(jīng)常查看,噴施8%的多菌靈防止蛀斑螟侵害。通過以上苗期管理,麻楝幼苗移栽成活率可以達到97.6%,1年生苗高可以達到82.33厘米,地徑7.07毫米。
麻楝栽培技術(shù)
選地:圃地選擇交通便捷、排灌方便的地方,要求土壤深厚、肥沃、疏松、濕潤、排水良好的平整土地。將地整平,作成1.2米×5米的苗床,便于以后的除草施肥等工作。
遮陽:在苗床上用木棒、竹片和鐵絲搭架,蓋上遮陽網(wǎng),遮陽網(wǎng)離地面高度1.5米,在幼苗稍稍木質(zhì)化后,即可拆除。
澆水:麻楝幼苗在春、夏、秋季每天下午17∶00-18∶00澆水一次;冬季每天14∶30-15∶30澆水1次,晴天澆水稍多些,雨天或陰天少澆或不澆水,澆水要適度,以澆透沒有積水為度。
除草:麻楝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雨水較多,雜草生長快,要及時清除雜草,防止雜草過快生長而影響麻楝生長。
施肥:麻楝苗期主要施N、P、K肥,已有研究得知,麻楝苗期樹高生長速度與其葉片中P、K、B的含量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所以在苗期適當(dāng)?shù)亩嗍㏄、K肥和硼肥。另有研究報道稱,在越冬時增施500-1000毫克/升的稀土能通過提高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含量來穩(wěn)定麻楝幼苗細(xì)胞膜穩(wěn)定性,從而增強麻楝幼苗的抗寒性,所以應(yīng)在冬季來臨時施加適量的稀土來抵抗溫度降低對麻楝幼苗造成的冷害。
麻楝木材結(jié)構(gòu)細(xì)致,材質(zhì)略硬而稍重,心材耐腐,干燥后略有開裂,但不變形??v切面光滑油潤,光澤明亮。其材色淡黃或是棕褐色,弦切面的紋理云彩繽紛,狀若秀閣,頗為美觀,是制作上等家具及造船、房屋建筑的優(yōu)質(zhì)用材,用旋切薄板制成的貼面板可用作車箱、輪船臥室的內(nèi)部裝飾板,美觀大方,頗有姿色。
格式:pdf
大小:6KB
頁數(shù): 2頁
評分: 4.6
麻潭山之麻石風(fēng)情 吾道南來,生生不息愛國情,湘江北去,源源不斷湘江情。在湘江的下游,湘江之濱,有一座山, 山體獨具一格的是山石渾然一體,那山石叫花崗巖,俗稱麻石,這座山因麻石而命名為麻潭山。 ———— 題記 麻潭山的麻石,五百年長一寸。足見這座山上的麻石的質(zhì)地是何等的堅韌。對于生長在湘江之濱 的丁字人來講,這麻石是他們引以為榮的自然資源。正是由于這麻石的彌足珍貴,麻潭山下人以這里麻石 為麻潭山之一絕,麻潭山也因麻石而聞名于世界。 麻潭山周圍的人家、小鎮(zhèn),最特別的風(fēng)景是:用麻石砌成的護坡,用麻石精雕細(xì)刻成的各種工藝品 裝飾著人們的豪華住宅,周圍小鎮(zhèn)大街小巷的古老的街道,大都是麻石板鋪砌的,丁字人習(xí)慣地稱這樣的 小巷為麻石街。 用丁字鎮(zhèn)麻潭山上的麻石來鋪麻石街是由來已久的。據(jù)史料記載,自清雍正年間,與丁字鎮(zhèn)相鄰的省會 長沙城就開始用麻石板鋪砌街道,至清光緒元年左右,全城的大街小巷,均滿鋪了麻石
格式:pdf
大?。?span id="qknf4pn" class="single-tag-height">6KB
頁數(shù): 4頁
評分: 3
麻紡及麻棉混紡除塵技術(shù)的探討——分析了麻紡及麻棉混紡的原料特點、生產(chǎn)工藝流程中纖塵的產(chǎn)生及特點,著重探討了麻紡及麻棉混紡除塵系統(tǒng)的設(shè)計、除塵設(shè)備的選配、蜂窩式除塵機組的選用,對蜂窩式除塵機組應(yīng)用于麻紡及麻棉混紡除塵時一級濾料、二級濾料的配置提...
麻楝
麻楝(原變種)
毛麻楝
毛麻楝形態(tài)特征
喬木,高達25米;老莖樹皮縱裂,幼枝赤褐色,無毛,具蒼白色的皮孔。葉通常為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長30-50厘米,無毛,小葉10-16枚;葉柄圓形柱形,長4.5-7厘米;小葉互生,紙質(zhì),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偏形,偏斜,下側(cè)常短于上側(cè),兩面均無毛或近無毛,側(cè)脈每邊10-15條,至邊緣處分叉,背面?zhèn)让}稍明顯突起;小葉柄長4-8毫米。圓錐花序頂生,長約為葉的一半,疏散,具短的總花梗,分枝無毛或近無毛;苞片線形,早落;花長約1.2-1.5厘米,有香味;花梗短,具節(jié);萼淺杯狀,高約2毫米,裂齒短而鈍,外面被極短的微柔毛;花瓣黃色或略帶紫色,長圓形,長1.2-1.5厘米,外面中部以上被稀疏的短柔毛;雄蕊管圓筒形,無毛,頂端近截平,花藥10,橢圓形,著生于管的近頂部;子房具柄,略被緊貼的短硬毛,花柱圓柱形,被毛,柱頭頭狀,約與花藥等高。蒴果灰黃色或褐色,近球形或橢圓形,長4.5厘米,寬3.5-4厘米,頂端有小凸尖,無毛,表面粗糙而有淡褐色的小疣點;種子扁平,橢圓形,直徑5毫米,有膜質(zhì)的翅,連翅長1.2-2厘米。花期4-5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
麻楝屬形態(tài)特征
高大喬木;芽有鱗片,被粗毛。葉通常為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有時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全緣?;▋尚?,長圓形,組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花萼短,淺杯狀,4-5齒裂;花瓣4-5,彼此分離,旋轉(zhuǎn)排列;雄蕊管圓筒形,較花瓣略短,近頂端全緣或有10齒裂,花藥10,長橢圓形,著生于管口的邊緣上;花盤不甚發(fā)育或缺;子房具短柄,3-5室,每室有胚珠多顆,2列,花柱粗壯,柱頭頭狀。果為木質(zhì)蒴果,3室,室間開裂為3-4個果爿,果爿2層,由具3-4翅的中軸上分離;種子每室多數(shù),2行覆瓦狀排列于中軸上,扁平,有薄而長的翅,無胚乳,子葉葉狀,圓形,胚根突出。